奋笔留香—读赵颖画有感
赵颖 笔名石趣,1949年生于安徽颍上,长于淮南。早年曾受教于安徽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于安徽著名山水画家郭公达、朱松发先生。九十年代初移居北京从事职业书画创作,先后拜著名画家官布先生为师,并受秦岭云、黄润华先生的教诲和指导,受益匪浅。现为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美术家协会会员。
赵颖学画刻苦,为打好基本功并积累创作素材,坚持每年拿出一定时间到全国各地写生采风。从雁荡山到黄山、九华山,从新疆边陲到内蒙古草原,徒步长城,深入太行,远涉西双版纳等地写生,历时多年,感悟自然,探索冥想。写生书稿数以千计,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长城、大草原、太行山等独特景色的十余个系列山水画巨作。在赵颖研习中国画四十余年的过程中,注重传统理论与技法的学习,并向现当代名家汲取营养,创作技法日臻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在创作实践中感悟的水墨草原平远法,水墨点染森林法,泼彩肌理法等新的默技法,受到了业内专家以及书画评论家的好评和肯定。他的作品近几年被拍卖行和收藏界所追捧,被誉为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几年来,近百幅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大展中展出、获奖,许多作品被国内一些知名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初识画家赵颖,是在十年前的中国美协春节联欢会上。我们共一桌品茶、聊天,后经多次交往逐渐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
他与他的画一样,朴素自然,这种人和作品一致的感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看他的画无一点矫饰之态,宇宙万物的虚静实动,通过他心灵的感受,忠实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他从青年时期到现在的壮年,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诚实、勤奋、刻苦、努力用功而不断取得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平时付出的艰辛劳动是分不开的。他的吃苦耐劳,在北京的画家中是颇有名气的。他曾经骑着自行车走遍大江南北,到全国各地去写生作画。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八次深入太行山区,认真敬业的精神得到同道的称赞。
山水画的创新,徐悲鸿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革新的观点:“美术之大道,在于追索自然。”可能大师早就对传统的不足、传统的局限性深为担忧,怕那些陈旧的东西成为后学者的桎梏。几千年来,古人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遗产,对遗产的继承,和源于生活、师法自然的创新,画家赵颖做得很自觉,当他起步学习中国画时,便广泛向传统优秀的技法、画理进行系统地悉心研究和学习、疏通和筛选,做到去伪存真,为我所用。我们对传统绘画理解各异,因而产生不同的观点。其实,古代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展现自身的面貌。换句话说,古人的画应该是今日的传统,今人的画也是明日的传统,传统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迁不断继承,文化艺术才能不断进步和开拓。新时代必然会产生新时代的画,这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必然的趋势。如果说,今日21世纪的中国画仍是泛泛去临摹老古董为荣,不以一成不变为羞。只靠临摹才是“民族性”,不深入生活才是“回归文脉”。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外乎是想把中国画拉回到古代“文人画”方面来,拉回到“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上去,在“象牙塔”里做士大夫的美梦,那就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绘画艺术为人民服务,总是宣传、教育、鼓舞人们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新中国的文艺必须贴近生活,反映生活,这是完全正确的文艺方向。
画家赵颖遵循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的规律,每年长时间扎根生活,每到一地便画出有地域性特点的、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一系列山水画作来,如巍巍太行大峡谷,茫茫草原天然牧场,逶迤起伏的万里长城,群山绵延的燕山山麓,蓝天白云天山塔松,飞瀑三叠似练的庐山等等。我们从他许多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大自然的美妙,总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搜妙创真”,去达到“观物取意”的目的。竭尽全力对生活高度概括,高度集中的表现,把生活的真实提炼到艺术的真实上。在表现形式和呈现手法上,突出自己的艺术语言,不雷同古人,也不雷同别人,更不雷同自己,体现着“自一山水”,给人们去品味、欣赏。
总之,画家赵颖的作品,有传统理念,又有现代意识。无需去追索哪家之法或哪家来历,只要做到“古今是吾师”,师造化又师自然,去博采众长。法度随时变,江山教我图。我相信未来成百上千的图画,都会在他奋笔疾挥的双手之下产生,我就是这样以为的。
《草原秋艳》
《天娇》
《草原天娇》
《观瀑图》
《天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