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书写,独享的快乐—杨尚勤书法近作读后

2016-12-28 00:46栏目:文教
TAG:



杨尚勤山西稷山人。1963年9月10日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博士生导师、教授,博士。
  先后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厅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等职。现供职于中央直属机关。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课题项目6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8项,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或独著书籍20余部。
  五岁随家父学习书法,多年来勤学不辍。其书师古而不泥古,涉新而不流俗。现为陕西省书协会员、中直书协会员、中国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在古代,书法一直被看做是文人余事。欧阳修《学书为乐》中云,苏子美常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读杨尚勤的书法,我最大的感受正是其“能得此乐者”。
  杨尚勤首先是一个学者,在他的专业领域,有着卓荦的成就。其次,他又有着特殊的文化身份,作为一位领导干部,在他的工作领域,亦有不凡的表现,多年来他亲身参与并近距离观察了重大国事论衡抉择的过程。然而,几十年如一日,杨尚勤不管如何繁忙,都不改其于传统文化的精神依归。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坚守着文化的责任。他更以坚强的毅力,操笔弄翰,孜孜耕耘,不问收获。他用提毛笔书写汉字,过一种快乐的业余生活。正所谓:“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西方哲学家早已指出,在人身上有一种要把世界诗化的动机。进入技术时代的人们仍然感到茫然无措,无能为力,这表明,单纯的技术文明并不能确证人的意义。杨尚勤工科出身,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始终都存有一种“使自己的那种茫然失措和无能为力的情感沉浸到一种真实可靠的力量的自我超越之源中去”的渴望———诗意化的生存。人因天禀生命力而具有无限开发的可能性,活的血性的感性、知性、直觉是本能的生命显现。所以,寻找浅薄的生命快感,绝非杨之所欲。因此,书法便成了他寄予生命诗性呈现心灵生活的载体。黑格尔说,一切艺术都在朝诗的方向发展,都具有诗的性质。中国书法自古至今,它始终也是与诗共生互存的,而且,这一点,未来更不会改变。正鉴于此,杨尚勤“能得此乐”,则不仅应看做是一种休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命之需,心灵之需。
  欧阳修言:“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事实上,杨尚勤与那种“信笔为体,聚墨成形”的书写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也许,他临摹古帖的时间有限,但他却是一个善学爱思之人。他擅长行书,喜欢颜真卿的饱满宽博,顿挫郁屈,也喜欢何绍基纵逸超迈,融厚有味。作为道友,我曾帮他将何氏代表作品用工程复印机放大数纸,供他参照观摩。杨尚勤是慧根极深的人。在省上一次展览中,我看到他的一张题词,当时让我惊异,他是用一种直寻的方式走近古贤,走进经典。经典作为学书者的参照,最大的好处是能够让人免俗。黄庭坚说,士大夫处世百事可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杨尚勤的字,坚守中锋用笔,使转自由,既能笔笔入纸,又可虚实相生,隐约有一种刚健流利的生动之美。尤其他书写的雷抒雁《泾河渭河》一诗,自由自在,不计工拙。且横行书写本身在章法上是一件极困难的事,许多书家都不敢为不能为的,杨尚勤因为饱蘸深情,的是不俗。当然,也许让字脱俗,应当是任何一位书家的毕生日课,杨尚勤也不能例外。至少在当下,我已看到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以杨尚勤的才秉识见,他决不会成为一个低俗平庸的书家。
  宋人蔡启云:“天下事,有意为之,则不能尽妙。”对于书家来说,专精纯一是必须的,然而,煞有介事,鼓努为力,则往往事与愿违,反而容易僵化、紧张、拘谨以至于无味。杨尚勤无须做专业的书家,却能够以其开阔的胸次,卓越的识见,智慧的性灵,熔铸书法,锻造书魂,这些都是专业书家不能望其项背的。而在我看来,杨尚勤只需坚守住这一块心灵的家园,以快乐的书写独享书写的快乐,足矣。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著名书法理论家)

 


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杨尚勤以毛泽东诗词为内容创作了系列作品。



毛泽东词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摘句



毛泽东诗作《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著作《为人民服务》摘句



毛泽东词作《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摘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