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会——中国最受企业关注的书画名家作品展
杨文会
杨文会,祖籍河北涞水,1954年10月生人,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艺术设计及雕塑教学, 擅长焦墨山水。现任教育部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室内设计协会常务理事。
2011年在北京皇城艺术馆举办焦墨山水画展。201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河北大学四教授中国画联展。在各类专业刊物发表作品百篇。入选由文化部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日出东方——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大型画集。
胸中丘壑 太行情怀
------焦墨山水创作随笔
山水乃大物
“山水乃大物”(宗白桦语)大自然的博大与不息的生机,对于人的有限认识来说是无限的,陶冶了人的情操,扩展了人的胸境。人们对自然的表现是以抒发自己的情思,将自己对自然感悟后得到的意境表达,结合在相应的绘画形式之中。这就是中国山水画的最大艺术特色。
我的太行情结
我生长在太行山的怀抱。
身处太行。其山水、人物、树木、村舍、河流无不以色泽、氛围、情韵交相融合,呈现一种空濛绰约得艺术风韵。那苍苍的松树、山中的溪流、峻峭的山崖的背后无不包孕着心情和灵魂的深度,这一切的耳濡目染促使我拿起画笔,为了表现的欲望。在宇宙天地、山川河流的讴歌中,领略了造化无极的似觉非觉、冲和澹荡之快,也窥见了心灵深处在艺术创造中体物构思的精微,让着实让自己在其创造的艺术图景中获得绝妙体验。神思的进程得以连贯展开,心灵之声得到自由抒发。
但苍中有润能表现苍劲厚重的客体。我选择了焦墨,所表现的画面是对北方山体的整体印象。
直抒胸臆展其心源
在中国画的表现方面,我推崇讴歌天人合一的放达情怀和醉心于辽阔无垠之大美的隽永风度,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令人沉吟不已的美感取向、精神涵蕴和人生意趣。使其成为时代精神的外化,凝聚当代人自信而豪迈的精神本质和性格特征。这是当代美术作品的基本功能。不论他对山川江河的吟咏,还是对古代诗情的回味;无论是幽深静寂的境界创造,还是壮阔空间的沉雄表达,都给人以身世悠悠、春水东流、万山葱茏、无边无际、充满思索,活力弥漫之感;时间的悠长和空间的辽阔容铸了“瞻万物而思纷”的画面,并使已经产生“包蕴密致”之意绪,从而以变化无方,意象重迭给人以含蕴之深和浮想之广的无限遐想。
我能奉献的是一个虔诚艺徒的内心独白,那是纯朴的内心体验和真情流露。我希望听到回音,一如我喜欢太行。
中国画发展必将面临一场真正意义的变革,所有传统的定义、程式、技法、语汇等等都将被打破。绘画艺术必将以全新的形式来得以发展,艺术将向人们展示的是人类精神、情感、
艺术形式的形式是受地域特点和自然环境影响的,南方气候湿润,景色秀美,烟云缭绕,其山水画多为水墨淋漓,色彩润泽,烟波浩渺。而北方高山峻岭,旷达辽阔,苍茫壮观,其山厚重浓郁,其石坚定深沉,其景苍凉悲壮。选择焦墨创作更能体现其个性精神,这是一种“环境”影响所至。
艺术营养的吸收,不排除其它画种的影响,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多样性的美术创作格局之中,古典与现代的渗透,中西画法的相互结合。使得艺术表现愈发丰富多彩。但无论何种画法,焦墨也好,泼彩也罢,这只是形式,这种外化的相貌只能说明作者本人的捕捉事物本质的技巧,而实质则是追求一种潜在的“精神”,正所谓“师法造化,中得心源”是也。
笔墨是中国画创作的基础形态概念。“知白守黑”也正是由于墨的力量与延展。黄宾虹老先生曾言:“自古以画传世者,代不乏人。笔者、墨者、亲法三者为要;未有无笔、无墨者而徒袭亲法能克处独立,重之久远者也。“墨和宣纸接触的刹那间那种千变万化的痕迹带着创作者无限的思绪展开瑕想的空间。表现的是人类拥有的共同精神。
北方沟壑疏林,层面峡谷的地貌环境,环境与古诗中的“风潇潇兮易水寒”悲壮之美,这种感受不是一般固定皱法能以表达的。探索苍润的用笔,写景中有造境用以抒发心中之古行至境。焦墨是墨色的极致,虽凝重干枯但苍中有润能表现苍劲厚重的客体。我选择了焦墨,所表现的画面是对北方山体的整体印象。(河北大学杨文会 庚寅年孟冬于紫圆)
《白露为霜》 水墨宣纸 138X68cm 2010年
《高山流水》 水墨宣纸 138X68cm2010年
《寒露时节》 水墨宣纸 124X124cm 2010年
《寒露时节》 水墨宣纸 138X34cm 2010年
《盛夏太行》 水墨宣纸 138X68cm 2010年
《野露茫茫》 水墨宣纸 182X148cm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