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颂两会 艺术铸丰碑 著名书画家杨革非作品鉴
杨革非 笔名:笃云,别署:桷堂主人,一九五四年五月生。现为中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书画师,专业画家。闲隐于巴渝山中。
启蒙家学,八岁与翰墨丹青结缘,五十多个春秋,默默无闻地学习和传承着中国的水墨艺术,坚持精进,笔耕不断,一发不可收。
巴山秋黄(192-97)2012年画,13年刊登于《人民画报》15年刊登于《人民美术报》--杨革非
一
杨先生的父亲杨忠胜在西洋静物画和中国书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杨先生孩提时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开始学习书法和素描,家境算不上殷实,购买画纸和毛边纸是非常有限的,况且父亲认为:立体的练习会比平面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就用一根凸形汗浸的扁担作为练习写字的宣纸,多年随行,为后来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父亲一是给他讲构图原理、光线的运用、透视的关系; 二是父亲特别摆出的脚朝前身体靠后的姿势让他描摹,很是让幼年的杨先生“头疼”了好久。连环画也算得上是他的另一位“老师”,那个时期的连环画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只要有中意的,杨先生经常会将买早饭的六分钱节约下来,攒够就买,回家就描。书画展览馆也是他经常“混”进去任凭“漫游”的殿堂。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武斗”学校停课,闲散三载在家,正好遇到邻居家比他大几岁正读四川美术学院的李正康(后担任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的几位同学经常聚集在他家为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画漫画、写大字报,他打下手偷师学艺,最后能独立创作,因此成了大院里的“小书画家”。绘画的兴趣由此变成了自觉。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风华正茂的杨先生屯垦戍边去了云南,在边防八年的日子里,南脑河的蜿蜒,鳞次栉比的傣寨,藤蔓缠绕的参天大树,山涧风动云涌的气势,催生了他描绘大好河山的萌动之心。那时候条件差,买不到宣纸,在牛皮纸上作“国画”,效果自然不行但颇有一番意味。作品多次在师、团画展上获奖,并接受过《解放军画报》《国防战士报》稿约。大自然的熏陶成了他后来钟情于山水画的原始动力。
七十年代后期恢复高考,杨先生与艺术院校擦肩而过,转而学工科,由于骨子里钟爱丹青艺术的始然,他立心主修中国山水画,兼攻人物及花鸟虫鱼。开始较系统地学习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材,大量临摹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明清文人画家的作品以及主要研习汪士慎、潘天寿、朱屺瞻、李可染等大家的画论,把《芥子园画谱》当着蓝本,走了一条特行独立的自学“野路子”。
八十年代杨先生与江苏美协副主席宋文治、国画大师黄叶村老先生有了较多交往,并得益于先生们就中国画如何立意,如何领悟重神似不重形似,如何用笔、墨、水、色的不吝教诲,使杨先生的创作思想得到极大丰富,绘画技法得到显著提高。
九十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杨先生在北京结识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刘炳森老师,刘老师对杨先生的《巴山秋韵》给出了高度评价,称其画有“雄浑之势,壮丽之美”,就他的绘画方向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老师还多次给他以指导,专门深析书画同源的含义,使他更透彻地明白,画即是写出来的道理。应该说这些大家都是杨先生创作道路上的恩师。
进入二十世纪,杨先生的绘画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语言,他自信人生,秉承“不张扬于市,不委身于人”的处世原则,争所不弃之意,弃所不争之物,以达到忘我之境地。近年来,杨先生的作品频现于北京的展事。2014年杨先生受最高人民法院、人民画报社、中国艺术研究院邀请参加《纪念谢觉哉诞辰130周年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展》。杨先生为了更准确地反映谢觉哉法治思想,亲临湖南宁乡、江西瑞金、陕西延安等地进行采风写生,收集资料,历时数月创作了《谢老故乡》《瑞金反腐》《主权在民》《依法治国》组画,作品在全国政协礼堂展出,得到业界很好评价,也受到刘延东、曹建明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认可。
创作过程有欣喜也有痛楚。去三峡写生曾差点掉进宁河;酉阳取景搭摩托车摔成“熊猫”,手肘缝合十余针;彭水武陵山区体验生活,车滑进边沟一米之差坠下百米深渊;在四川钱包被偷,身无分文只好露宿码头,灵机一动,为人画“门神”,才换了点饭钱和回家的路费。
多年来,杨先生虽足至祖国黄、渤、东、南海疆,采写泰岱、匡庐、峨眉、华岳、黄山的峭壁云峰,但总是以“一带食,一瓢饮,在陋室”的求知情怀,去追随天地灵性的引领。三载的乌江画廊实地体验,四观戈壁奇景的大漠孤烟,五进三峡纵深采风,画访夜郎遗迹、丽江古镇,绘制泸沽、苗岭风情。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尽的滋养。
净心悟道(68-68)2014年画,2014年刊登于《揽域》杂志15年刊登于〈人民美术报〉--杨革非
二
在中国画艺术创作道路上,杨先生虽未进科班研读,也不曾砚笔于名师麾下,靠对艺术的执着和谦逊的态度,在“野路子”中博采众家之长,运用“探朱耷论道,研板桥之秀,阅名璜画释,悟大颐精传,追可染遗风”之法,广泛汲取名家绘画技艺之精道之处,孜孜以求,使其扬良弃莠,大彻真悟。
展观杨先生的画,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他能在掌握民族山水画笔墨语言中竭力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师法造化,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意,没有条条框框的羁绊。有意与他人拉开距离,保持着自我的审美情操,其走向是非常正确的。他的画没有程式化、符号化的痕迹和明显的师承。而是在博览前贤的众多作品中,广取博收、兼容并蓄,具有独立个性。
展观杨先生的画,不火不燥、不狂不怪,而是处于儒学的中庸与平易,为观众所接受、所认识、所欣赏。这在当今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中,他始终如一地尊重百姓的欣赏习惯和民族的、大众的审美心理,其出发点,就是要让人们愉悦而有所共鸣,这点尤为可贵。他的画,就笔墨而言,善于表真言情,运思达意,走笔落墨,施彩烘染都在表现他胸中丘壑与天人合一的道观画理。他的山水画大气天成,可游、可居、可赏、可展开联想,具有极高的移情力。这就使画家的愿望和客观的视觉效果求得了统一。在统一中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取得共识。他不玩弄笔墨,不故作惊人,而是依传统规矩行事,发挥他的笔墨技巧,让情思去驾驭笔墨,让笔墨去抒写情思,反复交替后才落笔下纸,这种辨证的形象思维,几乎覆盖了他从“胸中丘壑”到“纸上丘壑”的转换过程。
展观杨先生的画,在题材上不多是名山大川、也不多是世上的胜景古刹,,而是他几十年来见怪不惊的野山峭壁、泉流溪桥,以及那些闲居的农民木屋和那些停泊在溪边的扁舟及江中的帆影,或取其一角,或裁剪半边,立法其中,取意其上。他的作品,几乎都有题画诗。其中有古圣先贤的经典,也有自己的有感而发,他总是在寻求诗画结合这种传统模式的延续。
展观杨先生的画,学大师而不似大师,习规矩而超越规矩,野有野的法道。以寸尺收万仞千山,行笔墨展丹青气韵, 写尽江山多娇之变幻,张扬沧海桑田之本色。同时也意在养性怡情、静心释躁。他的画作,受益于大自然灵山秀水的滋养,受益于对先贤画作的大量临写,受益于几十年采风写生的积累,他的彩墨山水密而不见其壅塞,疏而不嫌其松空,勾皴出山壑之妙,点染起绻霞树影,气势宏大,运线流畅,用笔沉稳,水墨蓊郁,设色蒽浓,不失逶迤轻快之感,丹青韵味十足。在他深厚传统水墨功底与现代创新技巧的神奇融汇下,赤橙黄绿,配搭极致,大胆洒落,跃然纸上,终为秀色,成就了他对中国画绘画语言的独到见解和独特风格。
蒙渡炊烟(68-68)2012年画,2014年刊登于《环球生活》杂志15年刊登于《人民美术报》--杨革非
三
杨先生半个多世纪的水墨人生,不断学习研究,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将对“儒家之仁、佛家之觉、道家之悟”的认识浸润到画作中,用“中庸之道”和“大象无形”传统精髓确立绘画的主题结构。如作品《无鱼无欲更无虞》,采用粗线条形式,描绘渔翁专注守钓,期许丰腴心满满,贤士倚坐茅屋,无欲思得心自宽,通过矛盾体的立意,表达处境不同,各思其得,各无所碍,天、地、人、社会和谐共生的景象。
良好的学养和修为与扎实的水墨功底结合,相得益彰。画作以求“怡然悦目”且“启智养心”之效果。
年逾花甲后的杨先生,绘画笔触渐渐简化,内涵寓意更为深刻,“像与不像”早已不再是评价绘画良莠的标准,自创的“笃云皴法”既坚持传统又独具新意,重在追求本真而不拘特定程式,山水的景致更加自然洒脱、含蓄深邃,人物的刻画更显韵味悠长、入木三分。驾驭笔墨亦达胸有成竹,腕随心动,流畅自如之趣,更显勃勃升华的气象。
杨先生绘画致精,但凡不入眼的画稿他会毫不留情地予以处之,要么变为试水纸,要么化为灰烬,杨先生经常清理自己的旧作,发现瑕疵且无法调整的,然后付之一炬,以求心情舒坦。
假如我们运用一种比较学的观点,在鉴别中审视杨先生的山水画,《巴山深处呈秋黄》、《渝西风情》(北京人民大会收藏)、《蒙渡炊烟》、《桐梓老屋》等是他近几年来创作的极佳作品。
杨先生从八十年代开始,参加全国画展并多次荣获金奖,作品入编《中国当代优秀书画家精品大典》《中华墨宝传世大典》等典籍。出印有《杨革非中国画精选》《杨革非—水墨检义》等画册。2007年数十幅作品被美国《国际日报》、法国《欧洲时报》、悉尼《澳洲时报》登载。十余幅作品先后刊载于《中国美术年刊》2008、2010版, 2012年受邀在北京参加“庆祝女红军王定国百岁华诞”《全国百位书画名家作品展》(作品被王定国慈善基金会收藏),2013年6月《人民画报》出刊个人绘画专版,2014年5月举办《净心无色---个人水墨艺术展》,《中国美术市场报》《凤凰生活》《环球生活》《元素》等杂志进行了系列报道,2014年12月参加由最高人民法院、人民画报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联合主办的《纪念谢觉哉同志诞辰130周年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展》(作品被谢觉哉纪念馆收藏)。国内主流媒体及新华网等各大门户网站均作了发布和转载。
其《巴山秋黄》《云岭春韵》等佳作被国内及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台湾、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的机构和专业人士收藏。
气定神闲何俱风(76-68)2006年—画,2010年刊登于《中国美术年刊》15年刊登于《人民美术报》--杨革非
四
一个画者心中有爱,画中才有彩。二零零八年四月,杨先生正在筹备个人画展,不幸四川汶川发生“5.12”大地震,他把画展办成了《杨革非中国画赈灾义展》,所得近十万善款全部捐赠给四川都江堰聚源中学用于重建。
能力有大小,爱心无高低。贫困学生的现状是杨先生经常所见的,帮一帮他们也是他由来已久的心愿。机缘与慈善机构的合作,杨先生第一次义拍两幅作品,资助了五名山区贫困儿童,第二次义拍两幅作品捐赠给重庆南川大有镇小学建音乐教室,后又义卖画作捐助重庆璧山特殊教育学校,为残疾儿童尽点心力,共襄善举的公益心,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社会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