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通世智库:祖国是大海,我是浪花一朵

2019-09-29 10:02栏目:文教
TAG:

19岁那年,我当了一名空军炮兵侦查员。本应仗剑而行,紧握枪杆子,却舞文弄墨,拿起了笔杆子,从此握笔撰写没有停过,一干就是大半辈子。(作者:孙茂庆;来源:通世智库;编撰:张小青
我曾50多次出色完成国家和军队具有重大影响的采访报道任务,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某地重大军事演习、香港回归、九八抗洪、汶川地震、三次国庆大阅兵……几十年来,我写了新闻通讯、报告文学2800余篇,新华社内参400余篇,供稿100余幅照片,共计400万字左右。
祖国给我的是雨露和阳光,我给祖国的是忠诚和奉献。
几十年来,我和祖国共命运,所经历的那些事,那些人,岁月移,总难忘。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30万将士共战洪魔。在前线采访的日日夜夜,我用手中的笔和深深的情感,去写无愧于英雄、无愧于战友、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新华社军事记者的作品。
我采访的反映高建成事迹的《抗洪英雄──高建成》《大江中永生》《同是英雄魂魄》这三篇长篇通讯,凝聚了我的真情实感,由新华社播发后,全国各省市报纸几乎全部采用,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新闻界同仁的好评。
我与抗洪英雄高建成是同一个部队,当高建成和他的17位战友牺牲在簰洲湾抗洪第一线的那一夜,当英雄舍己救群众的壮举尚没有公开的时候,当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纷纷撤离的那一刻,我作为曾是这支部队的一个兵,一名新华社记者,一次次含着泪向官兵们承诺,一定要用我手中的笔和心中的激情,将17位英雄的事迹告诉党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军队,在革命年代,他们前仆后继,敢于担当,勇于牺牲,在和平年代,也是他们,在肆虐的洪水面前筑起一道不垮的长堤。
新华社连续发了四篇内参,立即受到中央领导重视,英雄的事迹在全国传遍,激励着抗洪的将士和人民,我心中激荡的热血几乎喷涨。
如《同是英雄魂魄》的通讯中:实习排长田华从院校到部队才9天,许多战士还不认识他,发给他的肩章还没有来得及佩戴在肩上。他在《献身国防志愿书》上写道:“我热爱国防事业,热爱伟大的人民军队……从我穿军装的那天起,我就要时刻听从祖国召唤,随时准备奔赴战场,为祖国人民献身!”窥豹一斑,正可谓英雄壮举并非一日之间突然养成。
中国军人,在民族乃至人类生存和安全受到威胁时,他们展示的是一种舍己忘我、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崇高精神。那种精神捍天地,惊鬼神!
我难以忘记,英雄的妻子面对着令她肝肠寸断的死别场景,说的却是:“他做了一个军人应该做的事,我唯一感到无法面对的是他4岁的女儿和76岁的老母亲!”
然而他的母亲——这位76岁老人在面对丧失爱子的巨大悲痛时,又把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派上了抗洪前线。
这就是我们的人民,在战争年代,他们曾把自己的亲人无私地送上正义的祭坛;在和平年代,当亲人被洪水无情地吞没时,他们再一次表现了同样崇高的品质!
我坚定的认为,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到最基层去“吃苦受累”,和战士们工作生活在一起,才能发现和写出贴近实际,贴近官兵的好新闻。
1984年的夏天,我和军分社社长,著名记者闫吾到空降兵部队采访,在素有火炉之称的江汉平原,炎热难当,气温高达40多度。然而,住的房间里没有空调,水泥地板上摸着会烫手,一盆凉水洒在地上会“吱吱”作响,冒着水泡。
尽管屋里泼几盆凉水降温,可还是热得没法写稿,我就和几个战士去附近池塘边挖了一个小水坑,用塑料布将水坑围起来,在里面灌满水,人就泡在水里趴在凳子上写稿。
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们接连采写了《一代天骄》《蓝天踏浪竞风流》等多篇通讯,使得中国空降兵第一次以完整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有时我下基层采访,有同志劝我,你这么大年纪了,吃住就在军部吧……我每次都谢绝这些同志的好意。
22年后的2006年4月,57岁的我又一次来到空降兵部队。那天,我提着行李直奔“黄继光生前所在连”六连。连队几十年来一直保留着黄继光的上铺和并列着一个床铺空着,于是我和年轻记者便成了这个班的成员,我在黄继光的上铺度过了难忘的7个晚上。
不闻闻战士的汗臭,睡睡战士的床铺,怎能知道他们想什么?正是由于这样的精神,我才写了18篇兵味浓郁的文章,并获此次活动优秀作品一、二等奖。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四川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催促59岁的我立即打起背包,于次日晚上赶到空军某机场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14日清晨,我得知部队要在汶川、茂县等重灾区实施空降空投救灾物资的消息后,立即找到指挥部总指挥长张建平将军,强烈要求随部队进入空降空投现场。
将军劝我:“老孙,这次空降空投的山区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非常危险,你这么老的同志,就算了,别去了。”
我一听就急了,向将军恳求:“正因为危险,正因为是第一现场,才是新华社记者应该呆的地方。”
就这样,我登上了飞往灾区的第一架飞机。当天在第一时间播发了《空军首次向灾区空投5吨救灾物资》《跳!跳!跳!15勇士4999米高空惊险空降灾区》等4篇新华社通稿。全国几十家报纸和100多家网站采用,100多万网民热评。一位网民留言:“伞兵们听好了,你们一定要给我安全回来!全国人民命令你们安全回来!”全国人民的心系在一起,这是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

作者在都江堰、汉王镇采访的情景
随后在灾区采访的33个日夜里,每天我眼里浸满了坚强的眼泪,我冒着生命危险,随着部队先后赴都江堰、汉旺镇、茂县、汶川、什邡等地采访,在第一时间撰写了《灾区13日——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复课日——学生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总有一种爱让我有感而发》《绝地逢生》《这一刻,将军流了泪》等百余篇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
我永远也忘不了,当受灾群众见到我们狂呼:“解放军来了!我们的救星来了!”我越发深感我们工作的分量!

作者在灾区连续六天六夜工作,双眼红肿接受医生检查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有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尽的海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我追求着做一名忠诚、执着的瞭望者、守望者,站在国家和军队的平台上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去捕捉和发出、审视新闻,看到别没人看到的,想到别没有想到的。
几十年来,我写下了《跨国公司对国家安全的双面影响及对策》《空军加强“攻势防空”“空天一体”的战略转型建设》《空军一些基层单位生活上存在不少困难》《军队空勤烈士抚恤金标准宜考虑提高》《700多名军企移交职工生活极度困难》《部队飞行员待遇偏低导致“引不来”“留不住”》百余篇反映重大战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问题和困难的内参。其中,有些稿件促进了中国航空管制手段迈向现代化,有的稿件推动了空军运输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有的稿件为大幅度提升空勤人员待遇和牺牲烈士抚恤金做出过贡献。
鹃啼大谷知情愫,鹰呖长空惊梦魂。几十年来,我守望的是蓝天,写的是新闻,记录的是历史,担当的是责任,收获的是幸福。是祖国给了我一切,祖国是大海,我是浪花一朵。(作者:孙茂庆;来源:通世智库;编撰:张小青

作者近照
孙茂庆简介:新华社高级记者,1949年出生于江苏,1969年参军,1976年调新华社空军分社当记者,1991年任新华社空军记者站站长、空军支社社长、大校军衔(专业技术四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