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金融强监管时代,投资者如何抓住投资机遇?

2018-07-27 17:50栏目:资讯
TAG:

Q:记者

A:银信基金董事长苏丹

 

Q:为何近期P2P平台频频爆雷?

A:P2P平台爆雷的原因,要从P2P行业的性质说起:首先,从整体行业的角度来看,P2P实际上是民间借贷的升级版。在行业诞生之初无法律框架约束,企业注册简单,业务操作便捷,从业者多是无牌、无经验、无专业的人员,有初始资金就可以开始运行。而P2P的原理实际上是去中介化、金融脱媒——在简化出借和还款手续的同时,法律监管和风险控制却不完善,很多公司经营不规范,有的是自融自贷、有的直接放高利贷、甚至有的是庞氏骗局。还有一些公司认为行业不错,进入之后才发现专业度不够,资金错配出现很大问题。但由于行业处于上升期,资金容易借入,规模不断扩大,坏账被隐藏。但坏账处理能力不足、平台利润不足,当资金借入难度增加,速度减慢时,问题就凸显了。

 

民间借贷合法化进一步促进了P2P行业的发展,但其实民间借贷合法化并不等于P2P专业化,而舆论的支持却让投资人更容易接受P2P平台,使整个行业进入了野蛮发展期。行业内企业经营良莠不齐,大部分平台都在比收益,“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中是很残酷的,利率的竞争甚至超过安全边际利率数倍。而实际上,正如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所言:“在打击非法集资过程中,努力通过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之所以无法保证收益,主要原因是:第一,投资标的——借款企业存疑的借款资质和还款能力,但为了生存愿意或被迫承担高额的借款利息,而平台为了兑付借款人利息,冒风险出借。可目前的经济大环境和企业发展现状无法支持其偿还,从而导致违约。第二,备案新规出台之后,产生了“羊群效应”,投资人趋向备案通过的平台,而放弃或减少投资未备案通过的平台,导致未通过备案的平台面临现金流压力骤增,有些平台只能通过高利和缩短投资久期来吸引新增资金注入,保证现金流充足,拆东墙补西墙,形成恶性循环。而P2P行业的问题积重难返,较短的备案期让未通过备案的平台遭受着投资人挤兑和借款人拖延还款的双重压力。且互联网金融的媒体属性和金融属性确定了它的蔓延性和传染性,只要出现一笔违约,马上就会面临大面积挤兑,而行业又没有像银行业或其他金融行业那样的短融平台,平台本身不具备缓冲能力。第三,跟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有一定关系,P2P平台不完全接入银行的征信系统,借贷人违约责任很小,但平台压力巨大。有些贷款人即使有还款能力,但怀着侥幸心理,拖延还款,企图将平台拖垮,从而免予还款,加速了P2P平台爆雷的进程。

 

Q:私募股权“失联”越来越多,私募股权会不会接棒P2P成为下一个投资雷区?

A:私募股权“失联”,短贷长投、明股实债及自融自投是根源。其实私募股权投资中不乏优秀的企业:如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但为什么“失联”越来越多?首先,是资金投向或项目标的问题:那投资者就得区分清股权项目是真股权投资还是假股权投资了。例如七月初失联的上海阜兴集团,募集资金高达270亿元,但并不是真正的私募股权,而是企业的自融行为。第二,专业性的问题:私募股权是个庞大的概念,募、投、管、退每个环节都需要很强的专业支持,但有些企业完全无金融属性,当投资者遇到这类企业发行的私募股权项目时,就要多加警惕:是否存在自融行为?是否存在短贷长投的现象?第三,职业道德问题:很多投资企业的负责人和投资部与标的企业有利益往来,这就导致了标的企业资质良莠不齐,投资人无法掌握标的企业的真实情况。但私募股权投资相较于P2P,法律基础更扎实、管理更严谨、行业监管也更严格,我认为只要注意分辨以上几点,私募股权投资,还是不错的选择。

 

Q:同为私募基金,私募证券基金与私募股权基金有何不同?

A:私募证券基金与私募股权基金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募集方式——均为私募。单从投向来讲,两者是不关联的。可以这么说,在12万亿的私募基金中只有私募证券投资,是真正的财富管理。因为证券投资具有专业性、流动性和透明投资属性。

 

中国的证券投资市场跟中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虽然中国的股市经历过几次大的起伏,但市场方向一直是螺旋上升的,每次的低点都在不断抬高。在投资市场中,个人投资者市场占比一直较大,散户占比约九成,专业机构只有约一成,近几年来,专业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比重持续提升,2016年相较2015年进一步提升1.8个百分点,至16.3%的水平。国家已经开启了去散户化的进程,这是私募证券机构的发展机遇,私募证券基金将与公募基金并列成为行业基石。同时,随着专业不断上升,机构投资者不断增加,价值投资逐渐深入人心,中国经济发展的浑厚底蕴必将带动证券市场的向上发展。

 

就未来三年而言,P2P和私募股权都站在了悬崖边,即将面临重大洗牌,优秀的机构最终会留存。而同时随着证券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日趋完善,个人投资者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在去杠杆、去库存的政策引导下,中国市场必将迎来长期慢牛,证券投资将迎来较大发展。

 

Q:中美贸易战升级,对A股市场会有哪些影响?

A:首先贸易战是一个双输的局面,其根源在于美国当局对中国制造业升级和中国发展的忧虑,真实目的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遏制。中国的5G技术已经可以媲美美欧等发达国家,是全球唯二的两个标准之一。美国当局对中国发展的忧虑从未减弱过,并且在不断的加深。美国借口贸易战挑起争端,就整体而言,贸易战会对中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大。原因有三:首先,中国有14亿人口,有强大的内需;第二,中国有完整的工业基础,在现今世界供应链分工中,中国占据重要位置,短期内被替代可能性微乎其微;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一带一路,将提升经济活力和开辟新市场。

 

贸易逆差的产生,是两国的经济结构不同所引起的,美国制造业大量外迁是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源,而中国曾是最大的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地。以苹果为例,富士康组装一台iPhone6仅有25元的利润,iPhone6部件和劳工成本约为1400元人民币左右,裸机售价却超过4000元,这意味着,每台iPhone6为苹果公司带来接近70%的利润率。所以美国希望通过贸易战减缓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继续做廉价劳动力的提供者。不可否认,中国现在还是存在一些短板,核心技术多数仍掌握在欧美国家手里,但通过贸易战,也会刺激中国核心技术的发展,例如芯片技术。

 

对于A股市场而言,影响仅存在于进出口贸易数量庞大的企业,但我之前提过,中国有14亿人口,出口受到影响,还可以刺激内需。综上,贸易战对中国整体的影响并不大,对于A股而言,是真正的价值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较大,但对于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影响不大,反而能让专业机构发现更多的优质企业,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所以投资者不需要恐慌,中国还是很强大的。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从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富裕国家迈进,这个过程,也是刺激内需、增加内需的过程。对资本市场而言,对A股而言,只要坚持价值投资,长线投资,相信回报还是很可观的。

 

Q:A股入“摩”首月大跌,出乎市场预期,是否说明外资对中国市场信心不足?

A:A股入“摩”后首月出现了一定的跌幅,跟当前中国去杠杆、降库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有一定关系。同样,我们回顾一下历史:1992年韩国按照20%的比例入摩,台湾1996年按照50%的比例入摩。韩国和台湾入“摩”初期,一个月内虽然上行明显,中期趋势影响有限,其中台湾加权指数仍延续上涨趋势,但韩国综指仍延续前期的下跌态势,但随着纳入比例的逐渐提高与国际市场的相关性也显著提升。本次A股纳入的因子较少:6月纳入因子为2.5%,9月提升至5%,带动的增量资金并不大。但随着入“摩”比例不断增多,增量资金的不断进入,A股必将迎来国际化的大发展。同时沪伦通的逐步推进,使得A股国际化进程更近一步。

 

另外,中国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理应受到全球资本的青睐。当前A股已接近历史底部,随着经济的逐步回升,A股市场必将迎来长期向上的成长趋势,同时在现有企业盈利能力的不断提升、证监会管理不断完善等诸多积极因素的影响下,A股必将向国际化、价值化、长期化的慢牛格局演变,可以说A股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投资价值。A股入“摩”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积极意义不亚于中国加入WTO,其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投资者不要用短期表现去衡量。

 

Q:当前市场环境,投资者应该注意哪些投资风险?

A:针对当前的投资市场,我主要强调以下五点:

  • 如果自己不具备专业的投资能力,不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尽量选择专业机构进行投资。
  • 投资要选择行业,并且选择相关性小的行业进行分散投资:相关性指标是投资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投资一个行业中的多家企业,则相关性为1,相当于没有分散投资,结果就如同现今网上流传的段子一样:“自从跟大佬们学会了分散投资,鸡蛋不要装在一个篮子里,聪明的我把资金分散放到了投融家、钱妈妈、银票网、善林金融、唐小僧、联璧金融……结果现在所有维权群里都能看到我的身影。”以上投资平台属于一个行业,相关性高,无法达到分散投资的效果。
  • 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进行投资:人民币理财、证券、信托,哪个熟悉投资哪个。如果都不熟悉,则选择具备市场周期性的投资,不要人云亦云、跟风投资,多听取专业机构的建议。
  • 不要相信所谓的高收益:高收益必将伴随着高风险,因为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如果已经投入,可择机减少一部分投资,选择相关性小的行业进行分散投资,例如存款、P2P、证券、股权。
  • 行业的周期性:尽量避免当前问题较多的行业,尽可能投资具有大周期的资产,进行保值和增值,如证券市场、黄金等。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