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曹彬:回忆恩师于若木先生【来源:通世智库】

2019-07-27 10:38栏目:资讯
TAG:

每当我想起恩师于若木先生,心情总是难以平静。她那大爱无痕的润泽,对我人生事业的悉心指导,对我国营养事业开创性的贡献……,许多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作者:曹彬;来源:通世智库;编撰:仲富民 张小青


于若木
1994年我在工作中遭受了挫折,身心疲惫,万念俱灰,恩师于若木先生得知后,在李瑞芬老师的陪同下,亲自来我家中看望,仔细了解情况,劝解我安心养病,还给我带来药品和营养品,并依次解说如何食用。她真诚的关心,让我感动,她希望我担起责任,把她寄予厚望的营养事业接着干下去,鼓励我从低谷中站起来,重新开始工作。
她向我讲述了文革中她遭受打压而愤愤不平时,陈云同志劝告她:遭受逆境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它可以让人冷静思考,对的就坚持,也可以不说话,不去争一日之长短,尤其面对强大的势力,让时间来验证;错了改‘邪’归正,‘邪’不一定是坏,可能是错误,是不足。
自此每隔几日,她就打来电话,有时是深夜,有一天,她派司机送来了一箱苹果和手抄的一首诗词,那是一位友人书赠给陈云同志和她的,这是陈云同志在长期革命工作中总结出来的:
少忧虑以养心气;
戒发怒以养肝气;
薄滋味以养胃气;
惟谨慎以养神气;
顺时令以养元气;
须慷慨以养浩气;
胸豁达以养正气;
傲冰霜以养骨气;
当忍让以养和气;
应谦恭以养锐气;
莫怠懈以养志气。
从中我即刻顿悟了“修养”二字何其重要,尤其是对从事研究营养学,服务大众健康的工作者更是重要。我很快从挫折中调整好心态,如同获得了新生,重新开始了工作。

作者与于若木
陈云同志逝世后,我一直想着看望她,想说上几句话安慰她,只求她精神不垮。一年多都未能与她亲自联系上,我心中开始忐忑不安起来。忽然有一天,接到恩师于若木先生的电话,听到她熟悉的声音,我一连串地问了一大堆话。她说:“我很好,谢谢你的关心,明天上午十点,你能来我家吗?”
第二天,我准时到达。她的精神比我想象的要好,她问完我身体问工作,我简单的一一做答,最后,还是谈营养问题。尤其是中小学生营养餐供应问题。
她对我语重心长地说:“从全国各地了解的情况来看,营养餐有营养但不好吃,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看来还是厨师不懂营养,搞营养的不懂烹饪,没有把两张皮变成一张脸。我看号召厨师学营养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去开展,这几天我会找凌大卫同志,张世尧同志,请他们一起来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凌大卫时任国内贸易部饮食服务司司长,张世尧为中国商业部副部长,时任中国烹饪协会会长)
恩师于若木还高兴的告诉我,有关领导不久前来看望她,问她有什么问题没有,她说问题有,就是营养问题,尤其是中小学生营养问题,全社会都重视不够。
她重点向领导人介绍了日本战后“一杯牛奶改变一个民族”的经验,强调营养问题应从孩子抓起,这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领导人听后非常感动,表示赞同她的观点,一定会重视这个问题。不久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全社会重视营养问题作为国策提了出来,这可是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她谈兴不减,我起身告辞,留我吃饭,看到她弯曲的背,我于心不忍,她让我稍后,一会儿,拿来了一枚为纪念陈云同志逝世一周年的纪念章,和一对燕子石做的石瓶送给我,并说:“这枚纪念章上有陈云同志的一句话,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是陈云同志一生的总结,陈云同志生前一贯反对宣传他个人,不过我感觉这句话有意义,送给你当作纪念吧。”
离开恩师于若木家,她对国家拳拳赤子之心,一幕幕都在眼前呈现。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我国营养学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出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年过六旬的她积极投身于这一事业,为我国现代营养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很多人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的含义,但对“生命首先在于营养均衡”却知之甚少。我国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与之不协调的是营养健康事业却极其落后。
恩师于若木先生指出:“中国营养事业的落后,一个最突出的标志就是民众营养意识淡漠。”因此,向民众宣传普及营养知识是推进我国营养事业发展最快的路径之一,她明确指出:“宣传营养知识,功在当代,惠及子孙。”
针对上世纪90年代,我国儿童营养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有许多地区的孩子们仍然面临营养不良问题的严重现状,她最为关心的“大豆计划”“学生营养午餐”及“护苗系统工程”的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以加快改善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体质。客观而论,这一切,恩师于若木先生功不可没。
有件事足以让我看到她对营养学研究的认真精神。那次,她让司机送来一盒自制豆腐,我有点诧异,当夜十二点钟,她打来电话:“曹彬同志,豆腐吃了没有,感觉怎么样?”
她说那是一盒鱼茸豆腐,并反复强调:“豆腐是我们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大豆蛋白是优质蛋白质,如果能较好地将动物蛋白有机地植入豆腐中,形成植物蛋白黄金组合,会改变传统豆腐的营养结构,从而方便人们平衡营养饮食生活……”
她叮嘱我说:“我们的厨师只懂得烹调,不懂营养,营养师又只懂得营养,不会烹调,这是两张皮。”怎样才能把两张皮变成一张脸,我看厨师和营养师要展开互相学习,你在这方面先跨出了一步,要发挥你的优势,如有时间好好研究一下荤豆腐的开发问题……”,这一夜我失眠了。
由恩师送来的她亲自做的这盒豆腐,我想到了她老人家一直高度重视大豆和豆腐的营养,在大豆的种植和营养的利用上,她首次提出了产品的专用化观点,就是含蛋白质高的大豆用来做豆腐,含油脂高的大豆用来榨油。
传统的经验和近代最新研究都证明,大豆是长寿食品,因为它的蛋白是优质蛋白,又没有胆固醇,此外,还有非常丰富的长寿因子。
在日本早就形成了豆制品热,现在欧美豆制品也热起来。她说,豆奶是最好的营养品,并以实际行动推动实施旨在提升学生营养的“大豆行动计划”,自己掏钱一下子买了10台豆浆机捐给学校,倡导学生们早餐喝豆浆。
就在她去世的前几个月,恩师于若木先生还抱病来我们企业参加中国营养美食委员会在此召开的年会。这次年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良性地推动我国食品营养事业的发展,不少八十五岁以上的营养学界老前辈们聚会一起,发出了肺腑之声。
那一天,她很早到场,一见面,她依然向往常一样柔声细语地询问我的近况,尤其是在餐饮营养方面有什么新想法,新举措。
我对她说:“您在十几年前,首先提出的厨师应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第一营养师,厨师一定要懂得一些营养知识的观点,一直在我心中铭记,并始终如一地力行。”听后她欣慰地笑了,笑的那样天真,然后带有考核的口气说:“那今天这宴席在膳食平衡方面你能介绍一下吗?”待我还算令人满意的回答之后,营养专家李瑞芬老师说:“于老总是关心这件事,说你有条件,即懂烹饪,做过厨师,又系统地学习了营养学,还自己经营着食品餐饮企业,你可不要辜负我们这些老人家啊,我们已经干不动了,就看你们年轻人的了……”
于老还提到一些从事营养工作者的名字,遵嘱我们要多联系,要形成一股倡导膳食平衡的餐饮企业力量,大家要形成共识,从而去提高人们在饮食消费时的营养搭配水平。
那次历时近5个小时的会见和交流在家人和医护人员不断地催促声中结束,于老依然念念不舍,不肯离去,我挽扶她下楼梯时,她的手紧攥着我说:“曹彬同志,营养问题关系到民生大计,关系到民族身体素质,这可是大事啊……”
以前,陪同她外地考察,应邀到她家中叙谈,都能感受到她对营养平衡问题那么强烈地紧迫感,我点头应允,并开玩笑地说:“您好好地养,我们一定赢(营),营养二字谁也不要忘,”不曾想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关于营养学事业的对话。
是恩师引导我系统地学习营养学,走上了我国营养学事业开拓之路;是恩师亲自安排我去美国食品公司学习营养学先进管理经验,借以推动我国营养食品企业管理跃上一个新台阶;是恩师亲笔挥毫为我创建的营养学企业题名并到场祝贺……恩师于若木先生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她的嘱托已经成为鼓舞我开拓进取的不竭精神动力,我将不余遗力地把正在进行中的营养学事业推向深入,尽早实现恩师生前的遗愿:让人们的日常餐饮和营养均衡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把两张皮变成一张脸”……这也许就是对我的恩师于若木先生一种最好的怀念。(作者:曹彬;来源:通世智库;编撰:仲富民 张小青
作者:曹彬,通世智库特邀撰稿人。早年师从著名的营养学家于若木先生和我国营养学泰斗李瑞芳教授,从事食品营养实践与研究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