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最美林草故事】把初心留在雪域高原的共产党人

2019-10-15 16:01栏目:资讯
TAG:

  编者按——

  壮丽七十年,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奋斗新时代,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龙江发展征程中,涌现出了许多长期坚守在生态保护与修复第一线、无私奉献、事迹感人的无名英雄,为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充分展示林草人美在奋斗、美在敬业、美在奉献的风采,激发公众关注和参与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热情,东北网与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黑龙江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共同推出“最美林草故事”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寻找、聆听和感悟这些守护绿色梦想的感人故事,一起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理念和发展方式,一起为龙江生态强省建设助力加油!

  本期人物:黑龙江省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刘昭明

  五千年斗转星移,五千年沧桑变化,大千世界潮起潮落,时代画卷徐徐展开。宏伟蓝图、美丽愿景,中国梦壮美妖娆雄浑浩瀚。对一名林草人来说,中国梦,是从沃土里钻出来的那抹娇嫩;是树上勃发的绿色生机;是生命与生命,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汇融合;是初心和使命谱写出的动人乐章,更是对青藏——这片神奇高原深深的眷恋……

  情系藏区逐梦高原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从龙江大地到青藏高原,5000公里路展示着祖国的辽阔,从小家到大家,他一扎根就是1000多个日夜。

  指导桑珠孜区群众进行牧草收获

  西藏,令人神往,又充满挑战和未知,在那里,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值人生大好年华,他们承受着高原反应不懈地努力工作,他们要忍受孤独并承受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援藏干部,黑龙江省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昭明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习总书记说,“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刘昭明用一组组数字,彰显着共产党人的执着:三年时间里,他三次带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实地调查了18个县区的83工种草地块,完成测产样方269个,涵盖人工草地面积近20万亩,累计行程20000多公里;在海拔2800米到5200多米的跨度上,采集野生牧草种子50份,引进牧草品种70多个,种植牧草试验小区500多个,建立8个牧草科学种植示范区,种植示范田面积200多亩,将先进的的种草技术和科学的发展理念撒播在高原上。

  “我选择了援藏工作,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在援藏申请上,刘昭明曾经这样写到。把西藏当作故乡,把西藏人民视为亲人,为藏区人民谋福利,情系藏区,逐梦雪域高原,刘昭明在经受锻炼和洗礼的同时,与西藏各族群众一道创造了一个个绿色的奇迹。

  践行使命护航生态安全

  “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家国天下,用行动诠释林草人的初心和担当。

  西藏是我国和亚洲重要的“江河源”,是维系我国和东亚气候系统的“稳定器”,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更是我国的水资源安全战略基地和国家不可缺少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强西藏生态保护与建设,维护西藏生态安全在国家全局中具有战略意义,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重点。

  2016年,刘昭明通过层层选拔,作为黑龙江省第六批援藏干部人才,带着使命、带着责任来到青藏高原。

  刚到西藏,刘昭明就收到了高原给他的第一份“礼物”——严重的高原反应,引起了头痛、胸闷、头晕、失眠、嘴唇干裂、鼻腔出血等一系列状况。

  青藏高原,烈日暴雨交替侵袭,稀薄的空气睥睨着每一位野外工作者。然而,在无数不知名的荒野上,成千上万的植物都见过这样一个身影——

  刘昭明带着镰刀、尺子、称、土壤取样器……进行实地测产、取样,采集野生牧草种子,脸庞被晒得发紫,深红色的冲锋衣被晒成了浅粉色,鞋上溅满了泥浆。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每走一步都好似要用尽全身力气,可时不我待,为此他从不喊停,从不减速。

  野生牧草品种采集

  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珠峰脚下到雅鲁藏布江边,无数个这样平凡的日子,拼凑成刘昭明在世界屋脊上艰辛跋涉的日日夜夜。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开展野外工作的确是个挑战,为选择理想的取样地点,获得详实的生产数据,采集到适宜的野生牧草种子,刘昭明每天都要步行十几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三年间,累计下乡行程超过2万公里。尤其是在土壤取样过程中,为了保证取样的质量,需要将取样器砸入25厘米深的土里,由于耕种时整地深度不够、土质较硬、石块较多等原因,刘昭明和队员们经常震红了手掌,直到最后砸弯了钢制取样器。

  通过深入调研,刘昭明了解了日喀则市草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对不同种植管理指标的设定,从品种选择、播量、施肥量、经济效益分析等多角度探索出适合日喀则地区的科学种草模式。开展示范种植的地块普遍增产27%以上,最高增产69%。利用产量对比打破了黑麦最适合日喀则种植的思维定式;用播种量减少5公斤没有减产的结论,打破了西藏种草播量小无法保证产量的传统思维,淘汰了用割两茬的播量只割一茬造成倒伏的不科学生产模式。实现不用覆膜成功种植苜蓿的先例,首开康马县种草镇压先河。通过示范效果展示,使“三水两肥”、“播后镇压”、“因地制宜”等技术理念深入人心。组织申报的西藏重大草业科技项目“日喀则野生牧草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课题,在深入发掘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方面,为地方野生牧草品种的选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三年累计申请项目资金90万元。援藏期间,刘昭明自主并研发获得国家专利的高原镇压器、药剂注射式除草工具,在日喀则草地建植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情驻藏区打造科研队伍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是喊口号,而是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以最普通的身份,做最无私的奉献,一年半援藏期满,刘昭明请求继续留藏。父母年迈,妻子工作忙,女儿体弱多病,想要二次援藏的刘昭明无法超脱到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无所顾及。但内心纠结的他还是对妻子吐露了心声,“我的工作才刚刚起步,这里的农牧民更需要我。”

  刘昭明引种试验筛选出适宜种植的高产品种——青海444燕麦

  机场安检口,女儿紧紧搂着刘昭明的脖子不松手,哭着喊:“爸爸别走……我想爸爸……”转身的一刹那,刘昭明不禁泪如雨下。把对亲人的爱、对亲人的愧疚都深深地埋在心底,刘昭明再次奔赴高原。

  作为一名援藏干部,刘昭明清楚地知道,要想帮助当地老百姓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科研队伍至关重要。他编写了《日喀则市2018年人工饲草生产情况调研报告》,详细阐述日喀则市饲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牧草品种选择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工种草发展应“量地而行”、“量水而动”,饲草产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不断提高种植、管理和经营水平,积极推广科学化种植等八项发展建议。主持编写的《日喀则市牧草科学生产技术手册》、《日喀则市饲草科学生产实用技术》两部书籍已经成为经过实践检验的“技术指南”在全市推广。

  为了进一步做好“传帮带”工作,2016年,刘昭明主持召开了日喀则市人工种草及牧草加工技术培训班,一人包揽了两天全部课程,对全市近80名草业生产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2017年、2018年,在全市举办的畜牧业培训班上,刘昭明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结合调研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讲解人工草地种植技术、饲草收获加工技术,传授科学种草、科学施肥、科学追肥的经验和办法,并建立了“日略则市草业技术交流”微信群,为技术人员在线答疑解感,及时解决在草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草业生产人员及管理人员近300人次。

  在田间试验和示范区建设休息之余,刘昭明见缝插针,向周边群众、雇佣的劳务人员、合作社技术人员介绍种草知识,为全市草业发展培养了一支乡土技术队伍。他让西藏草业驶向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让群众距离“不离乡不离土,靠种草能致富”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捐献角膜将光明留给高原

  “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以藏区为家,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诠释“龙藏一家亲”。

  除了工作上的帮扶,刘昭明每年都会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资助在西藏结对的“穷亲戚”。他时常不顾高原反应,不怕路途险阻,带上米、油、蔬菜等生活上的补给,实地看望结对的“亲戚”。

  刘昭明还通过自己的力量联系协调有关部门捐献爱心,力所能及地为当地老百姓解决生活困难。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错过了陪伴自己孩子的黄金时间,刘昭明把爱心奉献给了藏族孤儿,他积极参与工作队倡议的“阳光陪伴成长”公益活动,到日喀则市福利院陪伴孤儿过六一儿童节,捐赠发放衣物、学习用品,给孩子们讲故事,陪孩子们做游戏。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这里也是眼部疾病的高发区,眼角膜供应严重不足。在一次下乡调研中,一个七八岁的盲孩子拉着刘昭明的手,说,“一直听说西藏的天空很蓝,但蓝是什么样呢?……”这句话让刘昭明心疼,也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2019年,在自愿捐献眼角膜活动中,刘昭明在捐献卡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将自己身后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西藏人民。他要把光明留在青藏高原,他要把爱留在藏族群众的心里!

  刘昭明说:“只有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把这里的人民当成自己的亲人,对这里的一切投入真挚的情感,才能让当地群众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才能圆满完成援藏任务,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支持”。

  从进藏到离藏,刘昭明整整瘦了14公斤。由于高寒缺氧、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和过度劳累,高原反应诱发的病症日趋严重,脱发、失眠,甚至后来只有带着氧气才能入睡,还患上了胃溃疡、心室早搏、干眼症、腰间盘突出……

  三年援藏路一世援藏情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站在世界屋脊,天地肃穆,与亘古高原相比,生命短暂如流星,燃烧过、美丽过,无愧的是林草人的初心。

  三年来,刘昭明获得“日喀则市农牧局先进工作者”、“日喀则市林草局优秀共产党员”、“西藏自治区优秀援藏干部人才”等光荣称号,每一份荣誉都寄托着因草结下的“龙藏一家亲”的深情厚谊;每一份荣誉都凝结着共产党人扎根边陲、援藏建藏的忠诚与担当。

  趟过洪水冲毁路段指导生产

  在收获荣誉的同时,援藏工作还让刘昭明收获了不索取、不抱怨、不后悔的奉献品质,收获了不抛弃、不放弃、不屈服的坚强信念,收获了援藏战友之间互相帮扶、协助奋进的袍泽之情。

  刘昭明说:“三年里,我一直不忘来到西藏的初衷:是奉献,不是索取;是吃苦,不是享乐;是团结,不是分裂;是战斗,不是退却。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不向组织提要求、讲待遇,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求同存异,团结同志,迎难而上,扎实工作,从严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援藏干部,让组织放心,让后方单位放心,让家庭放心。援藏是一种选择、一种奉献、一种责任、一种胸襟、一种历练;更是一生的情缘和财富。选择援藏,我无怨无悔!”

  援藏三年,刘昭明跑遍了日喀则所有的区县,跑遍了每一片人工草地,他把一粒粒草种播散在雪域高原,把共产党人的情怀留在了藏民心中,用青春和汗水践行了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担当! (郭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