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高寒岭
去高寒岭,没有任何准备,是临时起意去的。
车子行驶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尽收眼底的是无边无尽的千沟万壑和土地山坡。
高寒岭位于府谷田家寨乡,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府谷人,我至今未涉足府谷南部乡镇,田家寨是第一次来,高寒岭更是第一次去。
车子驶入写有“高寒岭人文森林公园”字样的山门,就正式进入高寒岭地界了。高寒岭坐落在一条狭长的山顶带上。从位置和形状看,高寒岭确实高、寒、岭,说高是因为她是府谷境内最高的山,说寒是因为她地势高,没有任何遮挡,常年四季干燥寒冷,说岭,整体看,她既有山的气势,又有岭的内秀,有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韵味。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烽火台旧址,据说始建于明代。由于高寒岭山势高,视野开阔,适合建造烽火台来传递军事信息。在夕阳的掩照下,看着这处饱经沧桑的墩台,似乎看到了战争年代,雄关万里遍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群雄逐鹿的场面。或许,由于烽火台的存在给高寒岭增加了一些神秘和英雄的色彩。
再往前走,下一道坡,上一道梁就是龙吟堂。据说龙吟堂是当年康熙下榻夜宿的地方,现在已经建成了五孔窑洞。据有关史料记载,1679年二月初六,康熙第三次征讨噶尔丹,启程率军前往宁夏。二月二十九,从刘家古渡过黄河后暂住府谷城,三月三来到孤山堡,三月四经镇羌堡抵达高寒岭,并在山上赋诗《晓寒念将士》:“长河冻结朔风攒,带甲横戈未即安,每见霜华侵晓月,最怜将士不胜寒”。此诗与范仲淹在神木杨家城有感写出的《渔家傲·麟州秋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看康熙的行走路线,他是沿着府谷长城线上军事防御点走的。当时,府谷、神木及定边一带是进出宁夏的边关要冲,军事战略地位突出。在冷兵器时代,康熙皇帝选择这样的行军路线图,一来是为驻军行营安全考虑,二来可以顺道了解军情,慰问边关戍边将士。在岭内一处山坡的一侧现建有一尊巨大的康熙出征雕像,康熙披盔戴甲,腰提真龙宝剑,目光炯神有力,一股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派,最终经过六年的征剿平叛,康熙和他的清王朝平定了准噶尔噶尔丹叛乱,维护了大清疆土的完整统一。
岭内深处,有一对景观很有意思,就是交相呼应的戏楼与五龙庙,戏台因庙而建,庙因戏台而旺盛,几百年来,守望相助,心手相连。五龙庙是道教庙,供奉的是黄龙、红龙、青龙、白龙、黑龙五尊神仙。每当有庙会的时候,周围百姓都纷纷来到庙里烧香祈福,戏楼上则唱戏三天,以此来感谢五龙尊神的庇佑。相传,高寒岭上本没有五龙庙,由于此地连年闹旱灾,山林树木枯萎,天空万里无云,炎炎烈日导致山火经常发生,闹得民不聊生。于是,玉帝派出五龙守护此岭,自此以后,高寒岭一带风调雨顺,百姓也得以安居乐业。当地为了纪念五龙功德,修建了五龙庙。现在在戏楼上雕刻的石画像有佐证:“旱灾连连地生火,草木恹恹天无云,玉皇不忍风沙浸,救令五龙守奇岭。”还有传闻说,人站在五龙庙身后,言谈说笑,群谷都会响应。一位友人听后偏要验证,遂登上庙后石台,放声高唱陕北民歌,但无论声音多高,音调多响亮,并未见到群谷有声,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造物有缘,长在庙宇旁的定是神树。五龙庙旁边,长有棵千年柏树,树冠葱郁,枝繁叶茂,树干粗壮而干裂。散文家梁衡先生将其称为“中华版图柏”,我倒觉得,此树像雄鸡,可称为“雄鸡柏”,鸡鸣一声,三省闻到。
高寒岭原为一片原始森林,现在山岭间有六百余年以上树龄的古木就有几十株,这棵神柏可以说是高寒岭万千松柏中的家族“老者”。据《府谷志》记载:“高寒岭山中松柏森然,冬夏常青,地势雄壮,峰壑遥对。”放眼望去,山涧上,沟壑里,山坡上,渠底里,到处都是松柏摇曳,从气势和长势看,可与毗邻马镇西津寺的柏树交相辉映。
当然,最吸引游客的还是漫山遍野盛开的牡丹花。为了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观赏度,高寒岭引进了经济和观赏价值俱佳的高寒牡丹,牡丹习性宜寒畏热,喜燥恶湿,高寒岭独特的自然条件为牡丹的生长提供了环境,现在周围县市的旅游公司常年组织游客在这里踏青、仿古、赏花。
塞下秋来风景异。高寒岭,一块不大的地方,有奇,有险,有古,有秀,一块不小的地方,有历史,有回声,有故事,有未来。
(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