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奋斗中感受幸福 陕煤集团陕北矿业公司北移建设者的故事
2005年,陕煤集团抓住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机遇,提出“稳定渭北、壮大彬黄、做强陕北”战略号召。一大批陕煤集团职工放弃关中地区优越舒适的工作生活条件,来到陕北,在毛乌素沙漠腹地,建成了一批大型煤炭和煤化工项目,使陕煤集团成功实现了战略北移。
2018年至2019年,陕北矿业累计生产原煤1.37亿吨,营业收入452亿元,获得包括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在内的163项省部级以上荣誉。职工也在工作中成就自我。
坐了一夜火车,迎接的却是满天黄沙
柠条塔矿业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建文是最早一批到陕北的建设者之一。
2006年6月,王建文从西安出发,一路北上,来到神木县一个叫瓷窑塔的小山村。坐了一夜的火车,迎接王建文和同事的不是清晨的和煦阳光,而是满天黄沙。下了火车,他们又坐上了汽车,经过1个多小时的山路行驶,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柠条塔煤矿建设现场。
刚一下车,同事小赵望着远处光秃秃的荒山和近处低矮的简易工棚,面露苦涩地问王建文:“我们真能在这儿建设一座现代化大型煤矿?”“能,肯定能,只要我们扎根下来。”王建文说。
不过简陋的生活条件和极端的自然环境还是给王建文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次下雷阵雨,风一下就把八间彩钢房吹到沟里了,一排临建房和几十米的砖墙全被吹倒了。”王建文说,“刮风时,在工地吃饭,要用塑料袋套着碗。”
2007年冬天,刚组建不久的掘进队驻在去北风井的路边。一场大雪下了三天,把路都封了。县城不让车出城,山上项目部的食物快没了。没办法,他们只好请求神木县破例放行。他们给车轮胎捆上防滑链,花了多半天才从县城把米、面、蔬菜等生活必需品运到项目部。
虽说条件艰苦,但这儿对于王建文等陕煤北移人来说,还是充满了诱惑:有世界最好的煤炭资源和开采条件、先进装备、技术和管理,是放飞梦想的地方。
在这儿,王建文先后主持、参与、组织的科技创新项目超过1000项,为陕北矿业柠条塔公司创效4.5亿多元。
在王建文的创新成果中,最突出的是组织实施了厚煤层“110—N00”工法工业应用项目。
以前,中国煤炭开采一直沿用“121”工法,配套的巷道掘进费用很高,安全管理压力更大,留设的大量煤柱造成了资源浪费。陕北矿业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团队合作的“110—N00”工法解决了这些问题。
面对新理论、新技术,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王建文与何满潮团队一起攻坚克难,累计开展顶板支护、顶板切缝参数等现场研究试验23项;召开专题论证会43次,组织召开现场会50余次;累计完成新装备主要优化45项、细节优化150余项。
“110—N00”工法实现了采区内无顺槽掘进、无煤柱的采留一体化和连续安全生产,被编入《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
王建文也因此获得了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当家里的事情照顾不上,工作上又遇到诸多困难时,王建文有过后悔。但随着企业发展越来越好,职工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当初遇到的很多问题已解决,他就“觉得自己的奋斗和付出变得有意义”,在奋斗中感受幸福。
现在,走进陕煤集团陕北矿业所属企业,广场、花园、职工书屋等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职工工作生活环境已经成为榆林市乃至陕西省的标杆。
作业条件好起来,职工更体面地工作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陕煤集团陕北矿业公司下属企业韩家湾煤炭公司。
在陕北,相比而言,韩家湾煤炭公司井下地质条件、煤炭赋存较差,再加上矿井服务时限长,企业发展进入瓶颈。如何打破瓶颈,实现新的发展?“110工法”+智能化开采提供了解决方案。
姚胜卿所在的综采队承担着该项目现场实施的任务。““110工法”和智能化开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技术,要将两者合二为一,难度很大。”姚胜卿说。
为此,他们从队伍的组建入手,通过公开竞聘,组建了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大学生班组。他们通过系统培训,确保班组每一名成员都掌握“110工法”和智能化开采技术规范、操作要领。2020年4月5日,首个“110工法”智能化工作面联合试运转成功。
“初采初放期间,设备磨合期故障多,职工对切顶留巷工序不熟,工作面推进困难重重。”姚胜卿说。那段时间,姚胜卿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特别是遇到困难、进行到关键环节时,他不盯在现场,不放心。
目前,该工作面初采初放工作已顺利完成,并向前推采了120余米。
对姚胜卿来说,幸福就是“运用新技术,让作业条件好起来,更体面地工作。”
开发与保护并重,黑色煤炭“绿”起来
建设初期,陕北矿业就秉承“开发与保护并重”理念。姬文龙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践行者之一。
姬文龙是陕煤集团陕北矿业公司生态环保部经理,负责立体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工作。该项目聚焦陕北煤矿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及生态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致力于构建以绿色充填开采、煤炭分质分级、生态农业为支撑的生态立体产业体系,推进三大产深度融合,建成生态与产业、产业之间良性协调发展的绿色协调型矿区。
“随着立体式生态修复的深入推进,我们探索形成了土地流转、农户合作、专业公司三种土地治理模式以及‘种—养—菌—肥’绿色农业技术体系、‘经济林业+绿化林业’循环经济生产体系。”姬文龙介绍。
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姬文龙和同事们始终相信,这项技术在不久将来可以使企业和百姓共同受益。
对姬文龙来说,幸福就是“改变人们对煤炭开采的刻板印象,让黑色煤炭‘绿’起来。”(谭学超 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