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机制革命和企业家精神
最近,有媒体报道2017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收入突破了6000亿元,即将成为继苹果和三星之后的又一个收入超千亿美元的世界级信息和通信技术企业,让人非常振奋。华为是中国制造业进入新时代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为我们中国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树立了榜样。探究成就华为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两点,就是机制革命和企业家精神。
企业改革过去指的国企市场化过程的变革,而今天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面临着改革,国企改革重点仍是继续适应市场化要求,而民企改革的焦点则是股份制改造和规范化运营,但两者都有共同的重点,就是建设充满活力的企业内部机制。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机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即使所有制结构完全市场化了也不等于企业就有了好的机制。
企业家精神是中国经济的原动力,企业家通过引领机制革命带来高质量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全社会的稀有资源,应该鼓励和保护。习近平总书记说,市场的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关于企业家的作用经济学家们论述不少,但这句话却揭示了市场活力和企业家、企业家精神的内在关系,让人振聋发聩。
对国企而言,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热点,其核心是通过与非公资本的合作引入市场化机制,不能为混而混,要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入管理层激励机制、员工持股和发扬企业家精神,建立起内部机制。我们搞国企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发挥企业干部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的做强做优做大。因而建设充满活力的企业内部机制应该是国企改革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机制革命
企业机制是调动企业各动力要素向企业目标前进的内在过程。企业的干部员工的利益和企业效益之间有正相关的关系,就是有机制,反之就是没有机制。企业机制是企业的原动力,无论企业是什么所有制,无论企业规模多大,有机制的企业才能很好地发展,没有机制的企业很难生存。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普遍缺少活力,市场竞争力差,企业效益低下,究其原因,就是企业内部市场化机制的缺失,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那时叫“吃大锅饭”。国有企业的第一轮改革就是冲着“吃大锅饭”去的,从最初的放权让利和承包制,到后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摆脱僵化的分配制度、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由于当时干部员工市场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改革遇到了巨大阻力,破除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的“破三铁”工作十分困难。现在回过头再看,那一轮改革中,那些在机制改革上有所作为的企业大多获得了新生,而在机制改革上裹足不前的企业大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国企改革这些年,企业的内部机制有显著变化,如和工效挂钩的分配制度和对管理层的年薪考核制度,调动了国企干部和员工积极性,推动了国企快速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加快,国企的内部机制仍需进一步改革。
民营企业同样也要有好的内部机制。美国的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但洛杉矶电话黄页中的公司每10年就有80%消失了,私人企业若没有好的机制,同样会倒闭。华为的领导人任正非认为华为是那种“财散人聚”的机制,就是把财富更多地分给干部和员工,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不少人因为华为没上市而误以为华为是任正非的家族公司。事实上,任正非在华为只有1.01%的股权,华为的工会股份公司持有98.99%,华为是那种近乎全员持股的公司,但它把股权和能力、贡献和年功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提高了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华为的成功是机制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何种企业,都得进行机制革命。
围绕企业机制变革,现在往往重视职工用现金购买股权,实际上更应该看重的是人力资本,即干部员工的能力和贡献,在企业的内部机制设立上更多地采用股票增值权和超额利润分红权,让干部和员工分享企业价值和企业效益的分配权,结成荣辱与共的企业命运共同体,造就更多的像华为这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企业家精神
华为的成功,除了好的机制,还有同样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任正非这位优秀的企业家。华为的经验表明,要想把企业做好,既要有好的企业机制,又要有一个好的企业家带头人,带动形成一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团队。
企业家这个词是舶来品,开始指让货物在流通过程中赚了钱的商人,后来由熊彼特和德鲁克定义为创新并创造财富的企业领导人,熊彼特说企业家是那种对成功充满渴望的人,这或许是对企业家精神最早的诠释。在马克思主义早期经典著作中几乎没有有提到过企业家的概念,毛主席建国初期把民族工商业企业领导人叫红色资本家,应该是对企业家作用的一种早期肯定。
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企业一批改革家出现,后来一大批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出现,企业家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开始为社会大众所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就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家干事创业,他在2014年7月8日给福建企业回信中,号召企业家发挥“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企业家精神。他2014年11月9日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提出了“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的英明论断。
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指导意见》,把企业家作为市场的主体,高度概括了企业家精神,第一次提出和肯定了我国国有企业家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并要求各级部门要尊重、爱护和培养企业家,这是一份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文献。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我国企业家的生存现状,提出“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的明确要求,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热情。
企业家既是时代形成的,也有自身极其鲜明的性格特点,他们是那种勇于创新、顽强拼搏的人,他们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常常可遇不可求。企业家也不是完人,不是常胜将军,像华为的任正非、联想的柳传志和阿里的马云,一路上都遇到过不少困难和坎坷。他们成功了,但不少企业家在征途中倒下了。所以我们对企业家应该倍加珍惜和呵护。事实证明,一个企业家辈出的时代是经济繁荣的时代,一个企业家辈出的国家是强大的国家。
企业家精神如果浓缩一下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即创新、坚守、责任。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今天是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命运。纵观我国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有的进行了企业制度的创新,有的进行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有的进行了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创新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前提。企业家精神另一个难能可贵的是坚守精神,做企业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非得久久为功。企业家除了发挥创造财富的经济责任外,还要勇于肩负社会责任,企业家的信条应该把爱党爱国放在首位,企业家的品格应该含有保护环境、热心公益、关心员工和企业公民这些重要因素。
混合所有制带来了什么
党的十八大提出混合所有制的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把混合所有制提高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来认识,详细表述了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开展管理层激励、员工持股、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发挥企业家作用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发展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指国有资本和非公资本交叉持股的企业,这既是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一种历史进步,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理解成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都有失偏颇,事实是混合所有制是一场国民共进,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微观经济的一场伟大变革,意义十分深远。
混合所有制把国企的实力和民企的活力结合在一起,把国企的经济实力、规范管理和民企的市场活力、拼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比单纯的国有企业更容易引入市场机制和弘扬企业家精神。长期以来,一些国有企业担心搞混合所有制会有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而民营企业也担心搞混合所有制会被“公私合营”了。其实混合所有制的核心是为企业引入市场机制,关键是转换企业内部机制,如果没有在引入市场化机制上下功夫,那这种混合就意义不大。
中国建材集团是一家高度“混合”的企业,在公司资本中,国有资本占三分之一,社会资本占三分之二,共有15家上市公司,也正是因为这种混合所有制体制,使中国建材集团15年时间销售收入增长了150倍,成为了世界最大建材供应商。2017年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给国家纳税200亿元。回顾中国建材集团的成长经历,会清晰地看到,中国建材集团在混合所有制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并培育了一支企业家队伍,进而增强了市场活力和竞争实力。
目前,国企的大部分资产都进入了上市公司中,国有上市公司往往是比较规范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些国有上市公司总体上已经和市场融合,但仍需继续进行市场化改革,尤其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的企业内部机制。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既要大力推进管理层激励机制、员工超额利润分红机制,也要在一些科技企业开展骨干员工持股计划,还要为员工设立企业年金,让国企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方式插上机制革命的翅膀,同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培养一大批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作者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