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报告预测未来过半大学生就业选择蓝领岗位

2016-12-28 10:02栏目:资讯
TAG:


高考刚过,大学的毕业季已达到高潮。近几年每年的这一时期,围绕着大学生就业的话题可谓充斥着街头巷尾、报纸网络。无论是奋战多年的学生,还是恨不得自己亲自上的老师和家长,以及政府、企业都密切关注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然而,如果抱以传统观念,由教育专家、上海教育科学院原院长胡瑞文主持的一项研究结论,可能会让很多人深感失望。
按照胡瑞文所主持的《基于事业统计和人口普查的教育结构与人才供求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至2020年,中国预计将新增9400万大学毕业生,由于同期市场提供的白领岗位只有4600万,预计有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将入职蓝领行业。尽管近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不断低端化,已经产生出“蚁族”这样的阶层,但从未来趋势的角度看,如果发生过半大学生入职蓝领的现象,势必将让许多含辛茹苦甚至倾其所有供养一个大学生的父母为之惊愕。
然而,不管未来的情形多么糟糕,我们终究要回归现实。沉浸在过去把大学生等同于天之骄子的梦境中,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丝毫的意义。要知道,未来可预期的趋势是中国庞大的就业市场并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原本符合大学生口味的“白领岗位”,而相应的,在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和新型农民领域,则将新增近5000万个就业岗位。对此,胡瑞文团队所撰写的报告也指出,新增的这些蓝领岗位也将弥补白领岗位的不足,成为未来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突然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扩招改革,并未细致考虑同期中国经济的结构乃至就业市场结构的走向。学者吴向宏曾经分析道,鉴于中国长期秉持低汇率政策,以加大出口额的增长,便使得经济资源纷纷流向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确在数年间成长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但由此也压制了国内本土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崛起。这就直接导致现有的产业结构更青睐高级的蓝领技工,而非被称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生。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金融体系频频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干预,使得资源错配进一步加剧。以地方政府创收的方式为例,各个城市之所以热衷于上马房地产,主要在于此法可以快速回收土地出让金。而为了撑起房地产市场,政府便要求银行贷款向开发商倾斜,而不是向能够创造更多白领岗位的知识型企业倾斜。这也恰恰解释了为何学历不高的包工头和售楼小姐可以在收入上轻易压过寒窗苦读十多年的大学生。
 
一个国家就业市场的结构必然与其产业结构的分布息息相关。1997年启动的高校产业化改革,人为地实现了中国大学生数量翻番的目标,即从2001年的114万上升到2013年的700万。而同期中国经济的结构依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符合大学毕业生预期的就业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大学扩招的速度。这就使得“上大学找不到工作”成为高校扩招所制造出来的一个问题。因为如果这一部分人不上大学,而是直接工作,他们的预期将不会是“白领”,所谓就业难的问题也就自然消失了。
经历了数年大学生就业难之后,很多大学生都放弃了“白领梦”,转而安心成为一个蓝领。这其中既有政府的倡导,也有就业人群自我的调适,更有市场企业所发出的种种信号。伴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拐点的到来,人工价格势必不断上涨,蓝领并不是过去印象中辛苦低薪的职业,而可能成为一个中等收入群体。更何况,随着更多大学生的加入,蓝领的形象也将得到提升,蓝领的职业道路也将更加宽阔。更是基于这一点,大学生未来就业的蓝领化问题,或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