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荒芜”园区如何再生

2016-12-28 10:03栏目:资讯
TAG:


孙保罗

    现任划时代科技董事长,原道智业创始人。曾担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民营企业联合馆常务副馆长、2012年德班气候大会中国企业代表团成员、前腾讯公司常年战略顾问,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政经生态系统》保障企业发展。孙保罗是V—BUSINESS(视觉商业)理论的创造者,提倡以移动互联时代的终极用户体验结合互联网平台能力挖掘创新,创造构建全新商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应用。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在商业中情形恰恰相反。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而园区的兴盛衰败,与这一点是相通的。”谈起园区的成功经验,划时代科技董事长孙保罗如是说。

成功园区基因各不相同

  《中国企业报》:历史上曾经轰轰烈烈地建了那么多园区,有的成功了,为何成功?
  孙保罗:园区能够做成功,必定是因为其拥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质。而园区的失败一定是因为先天不足,失去竞争的能力。
  比如北京亦庄开发区的“园中园”模式,被学者当做园区发展的经典案例,现在已经发展到集合了通讯设备、医疗设备、汽车设备、生物制药、微电子产品等几大集群,来自全世界30多个国家的近2000家企业入驻。入驻企业投资超过150亿美元。
  那这个园区获得成功跨越的门槛是什么呢?首先是政策。这个园区是北京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技术开放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另外一个就是它的区位上的优势,是位于北京东五环边上的园区。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就是这个园区成功的基础条件。
  《中国企业报》:除了政策和区位优势外,成功园区还有哪些基因?
  孙保罗:北京的798艺术区在投资额度和企业规模上肯定无法与亦庄园区相比,但是它拥有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公众的“影响力”。这个由旧厂房改造的以自由艺术家为基础的拥有大量艺术创作的园区,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现代艺术的文化符号。
  它的影响甚至扩散到国外,并与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进步和自信结合起来。所以798艺术区跨越的门槛是“文化和创新”。这使得它找到了存在和发展的定位所在。
  《中国企业报》:随着制造和人力成本的提高,过去成功的园区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目前,园区都遇到了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孙保罗:我们在沿海地区,可以看到长期的对外贸易和生产加工形成的对工业产业链条进行精密配置的经验,在园区的建设中发挥出来。“功能型”的园区比比皆是,作为产业链条的一环,可以把某个产业的资源配置做得高效而低成本。
  甚至可把园区开到海外去,2014年浙江省6个海外工业园区建设投资累计达6.18亿美元,吸引入园区浙江企业投资达15.2亿美元,年带动出口额达11.07亿美元。6个海外园区中5个位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沿线国家。
  把园区开到海外其实是件不得已的事,因为国内的企业的各种运行成本在不断增大,选择土地、人力和能源成本更低的国家建园建厂是市场机制的调节。

产品附加值低成园区“鸡肋”

  《中国企业报》:有的园区荒芜了,为何荒芜?
  孙保罗:我们看到大批的园区沦为野草摇曳的荒芜之地,表面上反映出的特征是违背市场规律:不顾国家政策,先干了再说。所谓“拍脑袋工程”就是不顾条件是否成熟,一拥而上。
  另外加上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甚至发生了用所谓的优惠政策诱骗外地企业进驻,然后“关门打狗”的情况。
  “运动式”搞园区的直接后果就是园区建设起点低、功能差、格局小。所以能够引进项目和资金较少,发展步伐缓慢。由于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架构,园区土地综合利用率无法提高,无法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也谈不上对传统产业改造和辐射能力。资金缺乏,投融资渠道不畅;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缺乏应有的发展活力;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这种园区就形成了“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