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姚劲波曾多次被杨永浩拒绝

2016-12-28 10:03栏目:资讯
TAG:

“老姚应该庆幸跟赶集合并了吧。”

  2015年互联网行业第二宗老大和老二合并案,58同城和赶集网宣布合并一周后,423日,赶集创始人杨浩涌说。他所说的“老姚”指58创始人姚劲波,两人在分类信息服务领域是长达10年的对手。

  就在当天,58和赶集在O2O本地生活服务的新劲敌——美团网,宣布推出“上门”服务开放平台,接入家政、美业、汽车洗护等品类,覆盖京沪粤杭蓉等七个城市,合作伙伴包括嘟嘟美甲、e家洁、云家政、赶集易洗车等。

  杨浩涌把58和赶集的战略合并总结为两句话:一、“现在,我们少了一个对手,多了一个帮手。”二、原来是两家打,现在市场和对手都变了,竞争对手变成了京东、美团、大众点评等数十个,BAT也都卷入其中。

   当天,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在内部讲话中提出重点打造“京东到家”O2O业务,在大城市提供三公里内2小时送达的生鲜日杂,并视为自己的第二次创业。

  O2O战火硝烟弥漫,背景音乐是“冰与火之歌”。

 “市场(对合并)很期待哟,都等着看成绩呢;估计以后广告费就能省下20%。” 姚劲波一开口,便提到他们合并的一个重点——如何省广告费。之前数年,双方惨烈烧钱,市场投放数亿,今年两家合并前广告费加起来超过20亿元,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位居前五。

  两人又聊到怎么看彼此共同的那些对手,以及最近的行程。

  “下周二去天津跟那边的团队见面,你是想自己单独去,还是咱们一块儿?” 姚征求杨的意见。

  “一起呗。”

  “那我让司机来接你。”

  就这样,已经在美国上市的58,接上了没能独立IPO的赶集,共同奔赴一个更大更拥挤更残酷的全新战场。10年前,姚和杨不约而同淘金分类信息,发起了一场互联网民主运动,初心都是希望解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解放成千上万的职业劳动大军。如今,他们真正上路了。

  停战

  作为中国本土市场两家最大的生活分类信息网站,2015417日,58同城和赶集网共同宣布达成战略合并协议。

  当天下午6点,新闻发布会由于紧急,会场内没有鲜花、背景板,主席台上只有两张相隔不到一米远的白色单人空沙发。刚被老板们确认的新闻稿来不及打印,通过邮箱或微信转发电子版。

  很快,杨浩涌和姚劲波一同出现在会场,在沙发上落座。多年冤家,忽然化敌为友,但表情、心态尚未完全转换。

  41岁的杨,如常穿着运动卫衣、卡其裤和登山鞋,随意的状态就像刚从一个产品讨论会“赶场”而来;比杨小两岁的姚,商务休闲范儿,浅咖色西装配窄腿裤,脚蹬尖头皮鞋。

  “他比较有镜头感”,这么多年,杨对媒体一直这样评价姚。跟姚相比,杨说,“每个人心里在乎的东西不一样,表现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

  姚说得很干脆,“这次的过程,基本上一直都是58在追求赶集。”

  20131031日,58同城在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共融资1.87亿美元,市值达20亿美元。

  IPO后不久,姚第一次有了与老对手“停战”的念头。他主动发短信给杨,“聊聊吧”。杨却选择“不谈、不见”。

  “IPO之前真没这么想过。”姚后来说,“当时目标很单一,就是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成功的上市公司。完成IPO后,等于我们干完了这件事,有钱了,而且作为一个公众公司,有了资本市场的估值。”

  姚以为他上市了,会让合并从技术上变得更好谈。但事情显然没这么简单。

  “当时就觉得自己能赢。”赶集还没IPO,杨不死心。他一直坚信,他对姚和58了如指掌。

  杨是安徽人,典型的理工科背景的创业者。中国科技大学工学硕士、耶鲁计算机科学硕士,在硅谷的科技公司做了4年研发。2005年,杨带着将美国分类信息网站Craigslist复制到中国的思路回国创业。3月份,赶集网上线。4个月后,姚出现了,12月份,58同城上线。两家的10年竞赛从此展开。

  姚,湖南人,虽然没有硅谷资历,却是成功的连续创业者。他做域名交易起家,2000年创办的域名交易平台被万网收购。2001年又跟人创办学大教育,2010年上市。其间,他2005年创办58,跟杨一样,也想争夺“本地生活分类信息第一入口”。

  58上市后,姚觉得有了跟赶集合并的机会,杨却看到了他的软肋。

  “他为了准备上市、为了让财报非常好看,IPO前的两个季度已经拼尽全力。等上了以后呢,他后两个季度财报肯定会非常不好看,所以只能采取保守打法,而那正是我们攻城略地的最好时机。”

  杨对姚的判断,只说对了一半。58数位高管表示,他们眼中的老姚,在IPO之后变化极大,而最大的变化就是“想法越来越多”。但同时,58变成了上市公司,更直接地暴露在对手面前。想法再多,姚还是要精神高度集中迎战杨,以确保自己在主营业务上不“后院失火”。

  尽管第一次求和努力,姚被拒绝了,但他没放弃,2014年夏天改变策略,寻找一个有推动力的“传话人”。

  “最后的猛攻”

  机缘悄然出现。

  2014年上半年的一天,华兴资本CEO包凡拉着负责并购业务的董事总经理王力行,一起去拜访姚劲波。他们本来是去谈别的事,但姚把话题转到了杨浩涌。

  姚知道,眼前这两个精明的人,在过去数年一直帮着赶集做融资,亦是赶集的股东。赶集十年历经五轮融资,华兴包揽了其中后四轮的财务顾问角色,并因此换得一部分赶集的股份,成为该公司九大机构股东之一。

  更关键的是,华兴成功撮合了众多并购案例。2012年春天,中国第一和第二大视频网站优酷和土豆的合并,华兴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最新得意交易,是20152月滴滴打车和快的的合并。20153月,58同城以2.6亿美元收购安居客,华兴也参与其中。

  对于58和赶集颇具可能性、但高难度的合并大戏,包凡和王力行很兴奋。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他们游走于双方创始人、股东之间,穿针引线,缓慢推动。

  但2014年的夏天,虽然姚休战之念愈发清晰,杨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斗志昂扬。他打算调动全部炮火,向58发起10年苦战中“最后的猛攻”。

  20146月,腾讯投资7.36亿美元,认购58同城19.9%股票。两个月后,赶集宣布,获得老虎环球基金和凯雷总计2亿美元的第五轮融资。双方表面上都在为继续恶战补给弹药,但没人知道,华兴已经在暗中勾兑双方停战合并的可能性。

  杨浩涌记得,赶集的股东之一、红杉资本的计越,在赶集年会上曾经说过,“论战斗力,赶集在所有红杉投过的互联网公司里可以排在前三。”这话极大鼓舞了他。更何况,他认为赶集过去两年营收一直增长很好,甚至比58还好,照此下去,应该很快能超过对手。

  华兴无功而返。被再次拒绝的姚劲波很生气,对媒体公开表示看不上赶集,双方再度互掐。

  华兴倒是显得很有耐心。王力行解释,“对并购来说,时机最重要,所以你要等。一开始可能不会特别成熟,但再过三个月、六个月,局势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会出现行业整合某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而这时候,我们要能够确保尽可能抓住它。”

  在华兴并购业务部,他们多年坚持一个工作方法——手握一份会持续阶段性更新的“未来潜在并购机会”的名单。每当遇到一个看起来很“合理”的项目,王力行就会把它放进去,然后不断观察,以静制动。

  那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在2015年春节之后出现了。

  杨浩涌说,“是市场的变化,导致我们判断的变化。”2014年下半年,赶集通过整合和自建,推出“赶集好车”、“蓝领招聘”等O2O创新业务,需要投入更多的钱和精力。而2015年一季度,赶集用于主营业务跟58继续鏖战的资金预算,已经达到10年来的最高点。

  推动他心态改变的,还有另外一件事:2014年盛况空前的打车App补贴大战。

  “我们是打了很多年仗的公司,看见滴滴跟快的这么个打法,还是觉得挺心惊肉跳的,真的很恐怖。”20149月,杨浩涌曾经表示,他看到了围绕整个互联网、特别是O2O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的一面。

  他似乎如梦方醒,自己和58,这些年在主营业务上花的兵力都太重了,再打下去,可能错失那些更大更好的O2O机会。

  杨第一次开始认真思忖——姚的建议是否真的具有可能性。取舍皆痛苦。是选择与姚停战,合力打造O2O平台,牺牲独立性?还是继续打,坚持IPO,但陷入无休无止的消耗战?

  王力行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苹果和梨到底哪个更好吃,它们根本是在两种维度上,不像在12两个数字间做比较这么简单。”继续征战已无太大增量价值的分类信息领域,显然并非明智之举。58和赶集几乎同时都向O2O纵深领域转型,由于市场空间足够大,这一阶段的竞争,双方有意选择了不同的侧重点,以避免过早狭路相逢。

  2015年春节过后,受“滴滴快的效应”的感染,在华兴的安排下,姚劲波和杨浩涌为讨论合并的事,终于第一次聚首。

  多年来,这两人私下其实并无往来。一见面,有尴尬和火药味。姚扔给杨一句话:“你看因为你们,我去年几千万美金、今年上亿美金的利润都被你们打没了!”

  决定命运的两周

  “这件事情显然是对的事情,这是天意,天意不可违!”两个月后,谈及当时的决心,姚劲波的语气还是那样破釜沉舟。

  自从杨浩涌放出“可以谈”的表态,3月,双方展开有实质意义的谈判。华兴既是赶集的股东,也是代表赶集八九个股东的财务顾问,参与谈判全过程。

  3月中下旬,距离交易宣布前的最后两周,赶集在董事会层面的沟通非常频繁。王力行说,差不多每隔两天,股东们就要聚在一起开个会。“所谓讨论,大家肯定都是互相在陈述说为什么做某件事是更有利的。如果不接受A方案,那么是不是还会有别的更好选择。”

  除了汇报与58谈判的最新进展,赶集的股东对于合并或者不合并,都做了深入探讨。要达成交易,就要尽可能让交易结果形成多赢局面。

  这样审慎评估价值及风险的过程以及同样的繁琐和纠结,也发生在姚劲波与58的股东身上。

  为了促成合并,姚的压力一点不比杨小。“这个决定做出来之前,我们要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投资人、员工、高管、客户,甚至还有你身边最好的朋友。他们如果不支持,那这个事你还做不做?……”

  当谈判进展到4月上旬,58和赶集首先对战略合并的框架性条款达成共识。414日,双方签订了一份有关战略合并的备忘录。其内容包括杨与姚都关心的条款,比如二人在新公司的角色、投票权,各自率领的业务怎么划分、未来的创新业务又该怎么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