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陕煤红柳林矿业公司:让高质量发展底色更“鲜明”

2022-10-13 13:55栏目:资讯
TAG:

 金秋好时节,穿过望不尽的绿色画廊,一路诗意芬芳,这里是陕西神木市,一座能源新都的绿色蝶变从这里出发。步入这座现代花园式绿色矿区,一派生机盎然,这里是陕煤红柳林,一座超级矿井的智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从这里启程。

  沿着盘山道路蜿蜒而上,造型文化墙、山体喷绘等映入眼帘,一路上放眼望去全是醉人的景色。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红柳大道”,更是一条满载奋进的“931”高质量发展道路。在这片创业干事的热土上,储量19.54亿吨的煤炭在技术创新的加持下实现了智能、绿色、低碳发展。

  从“黑”到“绿”,从“点”到“面”……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奋进不止。曾经历煤炭寒冬的陕煤集团红柳林矿业公司,十年间迸发出巨大的潜力和活力,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该公司紧紧围绕打造“行业第一、世界一流”现代煤炭企业愿景目标,坚持创新驱动,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全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以煤为基的“智能协同”“绿色立体生态”“井下空气质量革命”三个示范矿井建设之路。

  多年来,该公司在艰难求索中逐渐形成了股东、政策、装备、队伍、资源、区位、品牌、基因、管理九大优势,逐渐形成了“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创新、精细、人本、共享、廉洁”九大理念,画好路线图,定好时间表,聚力打造“行业第一、世界一流”现代化煤炭企业“新名片”。

  十年来,该公司致力于化解企业高质量发展关键领域的关键问题,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的渐近原则,积极化解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疑难矛盾,矿井建设、管理提质、设备升级……一系列有力举措让企业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配图1.png

  不破不立,汇聚高质量发展“红柳林方案”

  十年间,随着煤炭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迈进。以新型技术装备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为标志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2020年,重任在肩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全面细致的前期调研基础上,依托红柳林实情,创造性地提出“931”高质量发展战略。由此,一幅崭新的、充满生机的高质量发展画卷在138平方公里的沃土上渐次展开,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目标。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该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率先提出“智能协同”示范矿井创建目标。煤矿智能化建设,于国家、行业层面而言,是贯彻落实国家“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要举措。该公司作为煤炭行业智能化建设的先行者、推动者、实践者,抢抓能源革命和能源产业转型的时代机遇,布局先进接续产能,推进矿井采、掘、机、运、通、洗、选、销全链条智能化应用,实现煤碳生产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由“高危生产型”向“本质安全型”转变、由“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而助力煤炭行业实现转型发展。

  智能协同、智慧管理、智引未来……一系列高频热词成为近年来该公司智能化建设的“关键词”。随着局限性思维打破,技术改造不断进行,该公司煤炭开采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基础上朝着全覆盖、全要素、全流程、全链条智能化方向迈进。2022年5月,该公司携手华为煤矿军团打造的矿山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入选工信部主管媒体《通信产业报》全媒体产业调研组和新媒体《工业互联网世界》首次发布的“2022年特色工业互联网50佳”榜单,这在全国煤炭行业、陕煤集团尚属首次,实现了煤炭企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零突破”。

配图2.jpg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形成一个贯穿全链条、全业务、全过程、全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架构体系,基本实现了采、掘、机、运、销等多环节、多场景智能应用实践。同时,跨行业、跨领域构建数字智慧矿山,通过5G、A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融合,打通信息孤岛,实现矿井工业设备与网络云端之间互通互联,先后建成安全监测监控、安全信息管理平台、井上井下工业视频监控系统、矿压系统等30多个智能化系统平台,一张布局矿井全生产链条的智能化建设蓝图已具规模。

  其中,数字孪生技术,在数字世界里复刻了一座矿井,发挥着连接矿井工业设备和网络云端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将在煤炭开采、视频监控、人机交互等方面提供更加实时、智能、高效的服务。以智能化综采为例,将有效解决综采工作面远程控制看不全、看不准、无空间感等问题,突破仅依靠传感器和零散摄像头“盲采式”的“一键采煤”现状,对提升安全生产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有着重要意义。

  该公司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的智能地质保障系统、智慧通风系统等13大项24个子系统,构建矿井数字孪生底座,挂接业务数据,通过数字孪生体赋能,汇聚成为矿井智慧大脑,打通各系统之间的即时数据处理和融合应用的创新通道,远程对矿井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监测、智慧调度,使矿井生产运营更加安全高效。

  从生产辅助系统关键功能的智能化到矿井采掘、辅运各生产要素的智能化再到布局数字型、智慧型多系统集成的矿山工业互联网平台,该公司智能化矿井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生产集约化、技术现代化、队伍职业化等“十化”为特征的新型煤矿生产模式,打造了智能协同、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煤炭企业,有力推动了煤炭行业智能化变革,为同行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智能化矿井建设样板。

  未来,该公司将与王国法院士等开展深度合作,聚力7个课题攻坚,先行建设智能绿色矿业与社会协调发展国家级综合试验区,建设智能绿色矿业示范基地,构建国家级智能绿色矿业样板工程,形成全面智能运行、科学绿色开发新型矿业产业生态,加快建成全要素高级智能绿色矿井示范标杆。

  拨云见日,铺就绿色低碳发展“红柳林路径”

  十年前,提到煤矿,你会想到什么?机器轰鸣,煤渣遍地,尘土飞扬,满山疮痍……然而,走进红柳林,眼前的一切,会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满目青翠,鸟语花香,美景如画。

  十年间,绿色矿山成为该公司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资源利用高效化、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得益于此,该公司被列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

  花开一枝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意浓。国家级绿色矿山、第三届绿色矿山突出贡献单位、“十三五”节能减排先进单位……一系列荣誉诠释着该公司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认识。

  沿着“一带、三区、多组团”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该公司正在创建“高山草原+林果经济”绿色发展品牌,打造生态+科普+休闲+旅游示范科普基地,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结构性、根本性转变。

  矿区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厂区茂林修竹、葳蕤丛生,采、掘、机、运、通、洗、选、销各个生产环节彻底淘汰高能耗、高油耗、高电耗设备、设施,实现全链条、全场景智能化应用……这是该公司持续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十年间,随着煤炭资源的深度开采,加之陕北地区干旱少雨、矿区地表植被稀松,生态环境不堪重负,采空区沉陷、矸石处理等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最大程度克服自然因素影响,提高矿区生态治理水平。从2018年开始,该公司严格按照《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金实施办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及时修复受损的肯铁令沟村委会部分通村水泥道路,恢复南一盘区肯铁令沟河道两岸耕地灌溉渠道,先后完成3万余亩塌陷区治理,治理率达到90%,采煤区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0年,该公司成立生态环保工作专班,携手蒙草集团、陕西生态产业该公司等国内一流企业院所,开展立体生态修复,先后编写《红柳林数字碳谷项目规划设计方案》《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万亩草原、千亩经济林”规划设计方案》等。同时,实施覆土整形、植被重建、生态平衡等修复治理工程,摸索出了矿区立体生态修复的“红柳林路径”。

  经过不懈努力,该公司所打造的“立体生态修复示范园”一期工程边坡绿化、植被景观、温室大棚、疏林草地等已初具规模。皮带栈桥走廊南侧、南进场道路西侧、排矸道路东侧370余亩土地上,高山流水,草木葳蕤,苍翠欲滴,一派自然风光。

  采煤不见煤,运煤不落煤。这是如今该公司煤炭生产运输的真实写照。智能辅运、智能主煤流、智能洗选等多个场景的应用,确保煤炭生产每一道工序都能达到绿色环保生产要求。一条封闭的输送带使煤炭破碎、存储、装运的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智慧运销平台,实现仓位对接、调拨单配送,AI智能装车机器人仅仅15秒便完成装运。整个运输环节,直到一车车煤炭运出矿区不见一块煤落下。截止目前,该公司已先后投入5600余万元,对地面供热锅炉设备、车辆尾气净化、厂区照明等设备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已建成的井下磁分离矿井水处理系统,处理能力达33600立方米/天,矿井水处理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形成良好的矿区水循环模式,矿区生活、生产用水实现100%自给自足。

  此外,该公司在结合矿区现有空间和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坚持矿区绿化与矿区总体发展同步调,以党建文化园、廉洁文化园、家庭家教家风文化园、安全宣传教育文化园、绿色生态文化园“五园”为核心重构绿色生态空间,对危废库、工业煤棚、应急水池周边场地实施绿化工程,形成环绿园风景生态林带,强化“固碳减排”印记,实现矿区绿色化、低碳化、可持续化运行。

  未来,该公司将继续践行绿色发展的责任担当,逐“绿”前行,争当煤炭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示范者,在“绿色立体生态”示范矿井创建上求突破,坚持绿色发展释放生态红利,为“931”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奋力建成新时代中国智能绿色煤矿示范基地。

配图4.png

  示范引领,国内首个新鲜空气矿井“红柳林实践”

  十年间,该公司积极推进民生建设,尤其在职业健康方面,积极主动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全方位推动健康企业建设,做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辨识、评估、监测和改善。矿区医务室设立理疗室,购置理疗仪等保健物品,切实保障广大员工职业健康需求。

  十年来,员工职业健康许多关键性指标实现了新突破。例如,职业病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员工入职、在职、离职体检覆盖率100%等。改善生产作业环境,升级井下防尘呼吸器等,这让红柳林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地提升。

  如何防治职业病?如何让员工在井下呼吸到新鲜空气?如何让采煤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该公司创建“井下空气质量革命”示范矿井的初衷。

  该公司智能化程度高、生产速度快,井下割煤、掘进、转载、运输等过程产尘量大,井下粉尘积聚,井下空气环境质量低,影响员工健康。过去,该公司在防护用品升级、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定期健康体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矿井空气污染问题。

  2020年,该公司携手安徽理工大学袁亮院士团队,联合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5家科研院所,在经历数次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陕北矿区煤矿空气净化与职业健康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装备与示范》项目研究,从“井下受限空间污染物理化性质及分布运移基础研究”“采煤区域粉尘分源高效防控技术及装备”等6项课题攻关,从突破陕北矿区矿井空气污染物防控的理论瓶颈出发,研发井下空气污染物防控关键技术与装备。

  为什么称之为“井下空气质量革命”,“革命”两个字本身就代表着彻底、革新。“井下空气质量革命”就是要让红柳林、陕煤集团乃至全国煤炭行业几百万矿工呼吸到新鲜空气,从源头上治理,改善作业环境,将观念从关注员工生命安全转变为关爱员工身体健康,全周期保障员工身体健康。

  项目采用现场实测、实验室研究、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计算“四位一体”的科研方法,通过理工医学科融合,开展矿井空气净化与职业健康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

  项目预计在11个方面取得创新成果。这些成果是:矿井受限空间粉尘和车辆尾气耦合运移规律;综采工作面分源分级分区分策控降尘科学构思与技术;综采面支架区域负压引射控除尘技术;掘进区域气液联动吸风射流抽尘降尘技术;采掘区域除尘智能控制系统;燃油车排放量预测软件系统;燃油车尾气特殊形貌的催化剂;燃油车组合运行优化软件系统;矿井职业有害因素暴露与健康风险关联评价及预警系统;一种简易可穿戴过滤正压通气装置;定制该公司人员职业健康体检计划;矿井三维可视化空气质量在线监控和智能预警平台。

  项目预期成果最突出的是,建成陕北矿区井下职业健康保障体系综合集成示范工程;建立1个典型矿井综采工作面的粉尘防治示范应用工程,采掘面总尘降尘率达90%以上,呼尘降尘率达到85%以上;实现井下燃油车尾气高效净化,在180℃下CO转化率达到70%、CH转化率达到60%;排气烟度光吸收系数小于1.61、林格曼黑度Ⅰ级,达到国家《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排气烟度限值及测量方法》标准;构建井下空气质量在线监控与智能预警平台。截至目前,六个课题均已完成95%以上,即将迎来项目验收以及成果发布。

配图5.jpg

  未来,该公司将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势,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一是先行开展成熟技术移植。对井下空气质量革命的创新成果进行总结,将成熟的技术成果在陕北矿区的工程实践中推广应用,并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完善,实现陕北矿区井下空气污染物高效防控。二是制定职业健康行业标准。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陕北矿区井下空气污染物与职业危害防控实践,联合院士团队制定职业健康行业标准,建立煤矿职业健康危害保障体系,为煤矿企业职业健康发展明确规范和要求。三是申报中国工业大奖。以井下空气质量革命项目为支撑,依托陕北矿区井下空气污染物防控实效,以及职业健康行业标准等指标,启动中国工业大奖申报程序,力争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荣誉,进而不断扩大职业健康防治的影响面。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该公司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省、陕煤集团、陕西煤业重大决策部署,锚定“931”高质量发展战略,铭记“造福员工,回报股东,奉献社会”的企业宗旨,秉承“锐意进取,担当尽责,追求卓越”的企业作风,弘扬“劳动光荣、矿工伟大”新风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秦祺、刘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