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后浪更磅礴——陕煤集团红柳林矿业公司人才培养十年工作纪实
从2012到2022,回看陕煤集团红柳林矿业公司的十年,是百舸争流,千帆共进的十年。
十年来,企业人才队伍愈发壮大,人才培养机制愈加科学高效,人才结构更加合理规范,呈现出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十年来,领军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如潮涌现,人才的集聚裂变,有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蝶变跨越。
十年来,一边探索一边前行,一面改革一面创新。落实“人才兴企、人才强企”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三项制度”改革攻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特色更加鲜明,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让职工职业发展发生格局性、根本性转变。
匹配需求,夯基蓄势的十年
十年间,该公司职工职业素质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有效解决了人才发展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不相匹配等突出问题,缓解了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发展对人才的紧迫性需求。
高学历、高技能,专业型人才呈几何式递增,大专以上学历占比65.24%,职称评定占比88.15%,技能等级占比74.79%。
选拔、培养、评价,是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宏认为,突破的关键在于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形成创新型、实用型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重点破解矿井安全、生产各领域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
这一鲜明导向,为后来“智能协同”“绿色立体生态”“井下空气质量革命”三个示范矿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为完善内部管理,厘清人才结构层次,人才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经验,构建起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为伊消得人憔悴”“吹尽狂沙始到金”“千树万树梨花开”,该公司的人才培养逻辑莫概如是。
十年间,人员培训需求调研、生产区队学历层次摸底、职工职业发展路径规划,各项工作始终如一。该公司多角度、多方位了解职工职业发展实际需求,确保人才培养的各项措施制定科学合理规范。
深化人才发展模式,坚持精准引才,与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院校合作,定向输送优质毕业生;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对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智能化建设等关键岗位人员的能力水平、未来培养方向、人岗匹配程度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了首席工程师、首席技师和金牌技术员考核评选机制。推行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让领军人才成为推动工作的生力军。
与此同时,该公司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提出了“以奋进者为本,正三观、强技能、提素质,打造一支数量精干,管理扁平,团队紧凑,素质全面的一流职工队伍”的人本发展目标。
2021年,该公司创新开展“百十一”青年英才开发培养训练营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青年英才,进入后备管理人员储备库,优先提拔使用。“百十一”青年英才开发培养训练营人才培养模式收获行业认可,被评为中国企业培训最佳学习项目。
十年间,逐步建立了推动建立人才培养与创新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的大格局。围绕核心人才,推行MBA学历提升、大学生轮岗等“青”字工程;挂牌成立凌鹏涛智能化大师工作室、任保利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金牌技术员”大赛,成立,“任保利国家级技能大师及劳模创新工作室”综采、掘进、安检、一通三防等技术教研小组;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创新成果。十年来,该公司累计申报全员岗位创新项目180项,申报国家专利183项,创新效益超过21.4亿元。“大采高平刀斜切进刀采煤工艺”“采煤机液压系统辅助油箱过滤装置”等创新成果,突破了矿井生产过程中诸多“卡脖子”问题,为矿井安全高效运转作出了突出贡献。
靶向施策,积蓄动能的十年
十年来,该公司主动适应煤炭行业改革发展和产业变革,积极应对“资源红利消退、人才红利强化”的新一轮煤炭企业竞争,探索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创新,加快打造人才新队伍与人力资源新体系。制定《人才队伍战略规划》,统筹推进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三支队伍建设,实施“人才队伍素质提升”“紧缺人才开发吸纳”“创新型人才引进”“青年英才开发培养”四大工程,使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企业发展需求更好地对接起来,形成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十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成效显著。“以前生产一线区队80%以上学历不高,如今,新增从业人员中高校毕业生明显增多。”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深有感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师工作室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职工创新精神的“摇篮”。
三项制度改革以来,大刀阔斧的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效”与“能”。重新设立的5个专业中心和10个职能部门,责任分工进一步细化,消除了管理过程中业务对接不畅,权责不清的弊病。劳动用工结构优化提升,取消劳务派遣工,截至2021年8月,已累计清退298人,转工483人。
着重解决发展矛盾,畅通职工晋升通道。2020年,重新设置岗位职级体系,管理岗位取消科长、副科长职务,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为高级业务主管、一级业务主管、二级业务主管、三级业务主管和业务主办,职级结构更为合理,职工晋升层级更加清晰。2021年,开展了23个岗位的竞聘上岗,对139名专业技术人员和485名技能人员进行重新聘任。强化末位调整和不胜任退出,职工个人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十年来,该公司持续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实现了“以岗定薪”向“以效定酬”转变,全员绩效考核覆盖率达100%。薪酬分配向一线职工倾斜,工资总额向效益提升快、劳动效率高的单位倾斜,推行“361”绩效分配制度,即30%优秀、60%合格、10%潜力,突出效益、注重贡献,充分调动全员创效积极性。全员劳动效率由0.67万吨/年/人提升至1.26万吨/年/人,工效提升近一倍。过去干着疲惫,现在干着带劲,成为该公司职工的共同心声。
高歌猛进,出新出彩的十年
全国技术能手、陕煤劳模、“陕煤杯”2020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安全仪器监测工金奖……李王平,一名矿山蓝领,从百米井下跃上国家讲台。他说:“奋进实干的人在红柳林更容易成功、更容易出彩。”
2011年,李王平进入公司工作。2020年,荣获“陕煤杯”2020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安全仪器监测工金奖。2021年8月斩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过去十年,李王平从“门外汉”蜕变为矿山“蓝领专家”。技术大咖、技能高手,所有人都对他赞不绝口。“大家对我的关注更多的是我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在我看来是公司成就了我,为我提供了个人发展的舞台。”李王平言语朴素。
在该公司,有着许多像李王平一样的职工,成就了精彩人生。凌鹏涛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技术员再到今天“凌鹏涛智能化大师工作室”带头人,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该公司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十年来,该公司以自身高质量发展肩负起培养多样化人才的使命担当,助力职工成长成才。
敢于用才、任才的人才培养理念,拓宽了职工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的“新赛道”。井下空气质量革命技术装备研发,矿山工业互联网平台系统搭建……一系列重大项目、工程的背后,有着新一代红柳林青年的身影,他们已经成为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发展中的主力军。
钟凯、范国涛等一大批优秀青年,在不断地工作实践中出新出彩。钟凯所在综采一队党支部《“红”心融煤海》党建案例成功入选“(2022)全国企业党建创新优秀案例”;95后研究生学历的范国涛,荣获中国煤炭教育协会“2021年煤炭行业建功立业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行业认可、荣誉奖励,激励着该公司每一位“后浪”向先进看齐,争先创优。
十年来,该公司坚持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中不断实现“再提升”。与院校合作举办各类中层管理人员研修班,邀请知名院校教授到企业集中授课。组织优秀管理人员、班组长、技术人员,外出厂家、机构、优秀企业培训学习,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素养。
2021年陕西省“陕北矿业杯”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安全仪器监测工一等奖获得者汪智智,2022年陕西省首届“三秦工匠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综采维修电工和瓦斯检查工决赛暨陕煤集团“神南产业杯”煤炭板块职业技能大赛安全仪器监测工一等奖获得者连宝……十年来,职工“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美好图景在该公司生动展现。
全员参与,人人奋进,岗位出彩。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红柳林人在成才、兴企、强企的道路上不断擦亮“奋进者”底色,铸成了“红柳林”闪耀的人才金字招牌。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砥砺奋进,红柳林矿业公司同国家、行业和陕煤集团一起,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奋进跨越。未来,该公司将以更大的格局、更实的工作,奋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李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