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经济第一网

天然气改革:价改与上游基础建设是重点

2016-12-27 17:36栏目:出行
TAG: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四大天然气消费国,政府计划“十二五”期间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翻一番,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预计将达到2600亿立方米。如此庞大的天然气市场如何实现健康发展,是我国在能源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不仅需要保障天然气的供给,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规范天然气的定价规则。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和中国能源网共同发布了名为《天然气定价与监管: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国际经验借鉴》的报告,国际能源署总干事范德胡芬表示,中国的天然气应当进行全面的改革,其中定价规则的改革以及上游基础建设是重点,另外她认为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并不能一蹴而就,在欧美国家也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来完成改革的。

  国际能源署建议中国天然气市场全面改革

  “我们只是带来一些欧美国家天然气改革成功的经验,给中国作为参考。”国际能源署总干事范德胡芬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范德胡芬认为,中国目前的天然气市场面临许多挑战:定价问题、基础设施投资问题、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问题、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第三方准入门槛问题和缺乏活跃现货市场。

  范德胡芬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合组织国家,政府在推动市场自由竞争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制定相关的自由竞争市场规则方面。“在中国其实也一样,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市场的变化规律来推动行业发展,另外国家对于能源领域也需要更加明晰责任实体,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当责任的划分明晰以后,一些产业的上游或下游可以交给地方政府来管理。”范德胡芬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在美国我们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不同的能源领域即可能归美国的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管,也可能归该州的法规管理,这是监管责任明晰化的结果。”

  另外政策透明也是范德胡芬强调的重点。“经合组织国家的天然气市场往往受政府部门发布相关文件和与天然气相关法律的指导,在这样透明的政治框架下,政府发布的政策能够更加客观地对于天然气发展和市场进行管理,也能为投资天然气市场的参与方提供基础服务。”范德胡芬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谈到垄断的市场结构,范德胡芬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应当尽量减少一些垄断型企业对于政策制定的影响,比如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可能就会对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制定天然气相关政策的时候,应当减少来自企业的干扰,特别是来自大型垄断性质企业的影响,这也需要参与政策制定的人员不能与这些公司有利益关系。”

  第三方准入门槛主要是指第三方进入天然气基础设施的监管,特别是油气管道运输线路。范德胡芬认为,由于油气管道运输线路属于自然垄断,建议监管者制定油气管道运输的收费标准,实现透明的审批制度,控制油气管道运输运营企业的利润。“想要做到监管透明,我们就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监管方。这个独立监管方既要独立于油气管道运输企业,又要独立于政府部门。”

  建议中国天然气定价与煤价挂钩

  “天然气的定价规则是最重要的,因为定价与所有其他的因素都有直接关联。比如昂贵的进口天然气,鼓励将来的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以及避免大用户和城市居民的交叉补贴。”范德胡芬说,“目前中国天然气成本加成法的定价规则需要得到改变。”中国在以后一段时间将进口更多的天然气,事实上,中国目前每年已经进口了超过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而这一数字在3到4年内可能上升到每年1000亿立方米,进口需求的增加使得国内天然气市场更加需要一个合理的定价机制。

  而针对中国的天然气定价,国际能源署高级天然气分析员柯安索特别强调应该与煤炭价格指数挂钩,并建议在天然气定价公式中加入煤炭价格指数这个指标。柯安索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中国的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比重高达70%,这与经合组织国家不同,所以煤炭的价格指数在中国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天然气定价公式中加入煤炭价格指数这个指标,或许更加合适,如果要进行试点的话,我建议在那些煤炭发电占比高的省份进行试点。”

  事实上,在去年12月份的天然气价改方案中,中国选择了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LPG)作为天然气定价的挂钩参考能源品种,权重分别为60%和40%。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天然气价改试点,确定使用净回值方法对国产陆上和进口的管道天然气定价。所谓天然气净回值方法,是指将天然气的销售价格与市场竞争形成的可替代能源商品价格挂钩,在此基础上倒扣商品物流成本后回推确定天然气销售各环节的价格。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国际能源署分析师的建议,国内专家也有不同意见。“天然气定价中考虑加入煤炭的因素是有道理的,但是天然气定价的公式已经比较复杂,就目前而言,没有必要再加入煤炭价格指数了,而且复杂的公式实施起来会涉及多方面利益,反而会带来一些矛盾。”中国石油(601857,股吧)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所高级工程师徐博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我认为还是应当主要考虑工业上的燃料油和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的价格,这两种产品相对于天然气来说有着比较明显的可替代性。”

  徐博还表示,在国际上,天然气实际上也是更多地与油品挂钩。“因为这样做更公平、更透明,我认为东亚地区的天然气都是适合根据油价定价的。”

  天然气价格改革后天然气价格上涨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对此,徐博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解释说:“天然气价格上涨不会对居民带来过大影响。首先,国内居民使用天然气的量并不大,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大部分北京居民的燃料费只占收入的2%不到,这是与国外相比一个很低的水平,事实上4%左右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此外,如果未来天然气价格升高,政府可以针对贫困群体进行财政补助,这样也能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天然气自由竞争市场需多年培育

  国际能源署认为,中国天然气市场相当年轻,经合组织国家天然气市场发展历史对中国有借鉴意义。比如,美国上世纪70年代也曾对天然气实行政府定价,结果是政府定价过低导致市场供给不足;再比如欧洲国家的经验,要大量兴建天然气进口、转运、储藏和分销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对第三方开放很重要。

  不过国际能源署承认,天然气市场的自由竞争需要多年的培育,目前经合组织国家里也只有美国和英国做到了市场的完全自由竞争,英美的自由市场成熟花费了10~20年的时间。“一些仍处于发展中的经合组织国家,比如土耳其和韩国,他们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处于缓速甚至停滞阶段。”范德胡芬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肯定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有可能长达数十年。未来几年里,中国将会迎来迅速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市场,所以目前中国改革的重点应该在上游领域,这也意味着需要在管道输送收费监管方面引入第三方,而且需要更多基础设施的建设。”范德胡芬说。

  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副司长杨雷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中国目前处在独有的发展阶段,一步达到天然气完全市场化不现实,改革需要步骤和时间。

  关于天然气价格改革工作的推进,徐博也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坦言:“天然气价改的全面铺开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东广西试点还没到一年的时间,经验上还不能称得上是丰富,下一步改革可以考虑从珠三角扩展到长三角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城市比较发达,经济上更具承受能力。”

  链接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未超美国 仍居第二

  人均能源消费量仅达世界平均水平

  本报讯 记者杨超报道 近日,中国能源研究会在京发布《2012中国能源发展报告》。该《报告》根据中美各自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一直没有超过美国,仍居第二。

  近年来,国际上不同的统计机构依据不同的统计口径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如果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数据,中国则在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如果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统计数据,中国则在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是,如果根据中国和美国各自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则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一直没有超过美国。《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34.78亿吨标准煤,比前一年增加7%。即使美国基本维持2010年35.28亿吨标准煤的水平,中国也远没有超过美国。

  《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为2.59吨标准煤,仅仅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虽然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0%,但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近20%,所以人均占有能源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众多国家。

  此外,尽管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连年提升到56.6%备受关注,但总体而言,我国能源自给率为90.5%,比2010年仅略降0.86个百分点。这是因为我国能源消耗中主体为煤炭,而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